中評社北京4月17日電/據參考消息網編譯,參考消息網4月17日報道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4月14日發表題為《在南海,日本不應發揮破壞作用》的文章,作者系中國南海研究院海洋法律與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丁鐸。全文摘編如下:
4月9日,日本和菲律賓在東京舉行首次“2+2”外長和防長會晤。這再次證明,日本將菲律賓視為其在西太平洋地區的戰略安全點以及其介入南海問題的關鍵點。
作為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重要盟友,日本不斷試圖在南海問題上施加影響。時任國際海洋法法庭庭長的柳井俊二為南海仲裁庭任命了3名法官,他早在2013年就曾在日本擔任為首相重建安全法制基礎咨詢小組的主席。該小組的主要職能是為日本政府修改憲法、解除集體自衛權禁令、強化日美同盟尋求法律依據和提供理論支持。
近年來,日本一直從外交、輿論、國際法和軍事等多個角度在南海問題上批評中國。最顯而易見的做法是在國際會議和雙邊或者多邊會議上批評中國的南海政策和活動。
日本與中國在東海存在領土和海洋劃界爭端,因此有干預南海事務的強烈動機和意願。根據美國總統拜登的“印度洋-太平洋戰略”,日本在美國主導的地區“小多邊”安全機制中的作用將變得更加突出,它也將相應加強與美國其他盟友的協調。換句話說,日本未來幾年可能會在東海和南海問題上變得更加強勢和積極。
但它的立場帶有雙重標準的意味。日本一直堅稱面積只有兩張床大小的“衝鳥礁”擁有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雖然日本強調在國際水域的“航行自由”,但它對其他國家的船只通過吐噶喇海峽發表了不負責任的言論。
此外,日本不顧許多國家的反對,堅持把福島核電站經過處理的核廢水排入太平洋。
因此,當日本解讀和運用海洋法的規定時,國際社會有理由質疑,那究竟是出於對國際法價值的真正尊重,還是出於對其自身政治利益的實際考慮。
日本不是南海爭端的當事國,20世紀上半葉在南海和東南亞有著不光彩的歷史。在南海問題上,日本應該更加謹言慎行,發揮建設性作用,而不是通過與華盛頓合作建立集結封閉和排外的小圈子,加劇碎片化和基於集團的分裂,從而推動群體對抗並且擾亂地區局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