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為建設海洋強國貢獻深藍科技力量
http://www.crntt.hk   2022-04-14 13:32:44
汪品先(前右一)在“探索一號”科考船上參加科考會議。(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獲取油氣資源是人類開發利用海洋的主要方式之一。1947年,人類開始勘探海洋石油;20世紀70年代,人類能夠開採300米、500米水深海底下的石油;1980年後,人類可以開採超過1000米水深海底下的石油。海底油氣資源開採量由此迅速增加,進入21世紀,海上油氣開始占據海洋四大支柱產業之首的位置,開採自海底的原油、天然氣約占1/3。今天,人類已經可以開採3000多米水深海底下的石油。隨著海洋科技的進步,不久的將來,60%新發現的油氣都將來自海底,特別是深海海底。深海海底也被認為是地球剩餘油氣資源重要儲存區域,一些科學家甚至認為,世界上現在剩下的石油約1/4可能儲藏在北冰洋洋底之下。

  “三深”聯合助力探索深藍

  深海資源寶藏琳琅滿目,人類已經積累了一些開發利用的經驗,但如何進一步深入認識海洋,讓其更好造福自己,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和探索,而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深海高科技的發展和以此為支撐在“三深”即大洋“深潛”“深鑽”和“深網”方面取得的成就。

  “深潛”包括載人深潛和不載人深潛兩類,其核心是深潛器研製和利用。經過多年持之以恒的努力奮鬥,我國已經形成了深潛裝備“家族”系列,包括“蛟龍”號、“深海勇士”號、“奮鬥者”號、“潛龍”“海龍”“海燕”“海鬥”等,實現了夢寐以求的“全海深”進入,為更好認識和利用海洋提供了雄厚基礎。

  “深鑽”就是從海底向下進行科學鑽探,技術要求高、經費投入大,必須依靠國際合作。國際大洋鑽探計劃從1968年開始,是國際科學界為時最久、影響最大的合作計劃,已經在世界大洋鑽井4000多口,取芯超過40萬米,從多方面加深了人類對地球的認識。比如,大洋鑽探證實了地球構造運動的板塊學說,找到了氣候長期變化的軌道驅動;再比如,在北冰洋的鑽探發現,那裡曾有一種名為滿江紅的水藻非常茂盛,表明5000萬年前該區域曾是富含有機物質的溫帶湖泊,這讓一些科學家認為北冰洋可能蘊藏豐富石油資源。1998年,中國加入國際大洋鑽探計劃,在第二年就成功實施了南海第一次大洋鑽探,探索季風氣候演變的歷史。2014至2018年間,中國又接連完成3個半鑽探航次,揭示了南海海盆張裂、海底擴張的歷史。重要的是,所有這些航次都是在中國科學家提議、設計和共同主持下實施的。

  “深網”就是建立海底觀測網。人類對地球觀測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在地面上、海面上觀測;第二個階段到空中去觀測,就是開展遙感觀測;第三個階段到海底去,建立海底觀測網。海底觀測網可以不間斷地進行長期現場觀測,無論有台風還是地震都可以連續運作,將深海的現場數據實時送到實驗室,極大提升對海洋的觀測能力。比如,根據在太平洋70多個錨系的長期觀測數據,科學家才形成對“厄爾尼諾”現象根源的認識,從而對其開展準確預報。

  進入新世紀,發達國家掀起了建設海底觀測網的熱潮。2009年,加拿大“海王星”觀測網率先建成,水深3000米、纜線長800公里;2015年,日本建成S—Net網,從本州島連到太平洋8000米水深的日本海溝,布設150個監測站、纜線總長5700公里,號稱世界最大的地震監測網;2016年,美國OOI海底觀測系統正式建成,包含區域網、近岸網、全球網三大系統,設置900多個探頭對美國岸外進行多學科的海底觀測;此外,歐盟14個國家參加的EMSO計劃,從地中海直到北冰洋都將布設海底觀測網。

  中國 “深網”建設始於2005年,2009年建設近岸的實驗觀測站。此後,又在南海北部進行了大量深水海流和沉積過程的長期觀測。2017年,我國國家海底科學觀測網正式被批覆建立,將在我國東海和南海分別建立海底科學觀測系統,從海底向海面進行全天候、實時和高分辨率的多界面立體綜合觀測。2019年,由同濟大學牽頭的國家大科學工程海底科學觀測網正式動工。根據計劃,該網將歷時5年建成,屆時將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海底觀測網之一。

  今天,中國深海科技已站在新的、更高的起點上,正在邁向高水平自立自強的征程中。我們廣大深海科技工作者將牢記職責和使命,繼續努力奮鬥,全面推動深海科技創新,為建設海洋強國,為人類向深海進軍,認識、保護、開發海洋貢獻深藍科技力量。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