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學們珍藏的帶有院士簽名的課本。(來源:人民日報) |
——劉經南院士
在“測繪學概論”的課堂上,院士們常常提及自己讀書時的老師。當年,那些我國現代測繪學的名家也都親自為本科生授課。1955年,國家將同濟大學、天津大學、南京工學院、青島工學院、華南工學院5所院校的測量專業集中,匯集大部分測繪專家和師資,創建武漢測量制圖學院,後更名為武漢測繪學院、武漢測繪科技大學,2000年並入武漢大學。
88歲的陳俊勇院士就是1956年隨天津大學天文大地測量系來到武漢,據他回憶:當時一邊讀書,一邊還參加學校基建,修操場、造房子。1960年,陳俊勇大學畢業,留校任助教,開啟鐘情一生的測繪事業。1975年1月,陳俊勇擔任珠峰高程計算組組長,帶領珠峰高程計算組夜以繼日,精確地完成了令世人矚目的珠峰高程計算工作。
“珠峰高程測量的成果讓中國引以為榮,但高程測量中的野外作業人員最苦、最累、最危險。”陳俊勇回憶:就在這次珠峰高程測量中,一名測量隊副隊長在登山途中墜崖犧牲,一名測量隊員在高達7000餘米進行重力測量作業時,不幸凍壞雙腿而截肢,“他們都是英雄……”
院士們不僅是測繪學科歷史的書寫者,更是科研報國的踐行者。
1985年,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李德仁婉拒了德國和美國科研院所的邀請,從德國學成回國。李德仁說:“科學要為祖國服務。”從提出測繪界的“李德仁方法”,到解決了誤差可區分性這一測量學的百年難題,再到研製我國“航天—航空—地面”3S集成的測繪遙感系列裝備,李德仁用一項項創新成果,引領中國測繪學科穩健前行……
然而,在科研的路上李德仁心裡也曾有一塊解不開的疙瘩:在一次救援中,李德仁意識到定位的重要性。從此,加快國內衛星組網,實現我國對地觀測數據自主,就成為他心中的頭等大事。2017年九寨溝地震時,李德仁僅用4個小時就完成了災區遙感數據分析,給救援隊伍的科學部署指明方向;2020年初,得知火神山、雷神山醫院開建,李德仁迅速牽頭成立工作組,利用航天遙感技術,每日更新醫院建設的遙感衛星影像,讓全世界見證了中國速度。
武漢大學測繪學科的每一位院士都有著打破壟斷、填補空白、創造多個第一的舉世成就。劉經南院士是我國衛星導航技術領域的學科帶頭人,也是我國衛星導航定位工程應用領域的開拓者。20世紀90年代,他帶領團隊參與北斗項目科研攻關;2005年,劉經南團隊研製出我國首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衛星導航數據精密處理軟件系統,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四大衛星導航系統(北斗/GPS/GLONASS/GALILEO)聯合精密定軌。
“在世界導航領域,我們雖起步晚,但已實現了從跟跑、並跑到領跑的跨越。”劉經南院士說。
自中國北斗一號系統從無到有,再到北斗二號系統向亞太地區提供服務,如今北斗三號成功進入太空,追“星”五十餘載,2021年1月,劉經南院士將其獲得的2019年度湖北省科技突出貢獻獎獎金200萬元悉數捐出,支持武漢大學教育事業發展。
“要以老師為榜樣,扎扎實實為國家做一些有用的工作”
——張祖勛院士的學生胡翔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