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28日電/美國總統拜登就職以來,中美兩國元首已經多次通話和“雲會晤”,但中美關係仍未能回到穩定發展的軌道。直接原因是,美方一些人沒有落實兩國元首達成的重要共識。而經貿方面,美方的問題有三點。
首先,美方未能把握美中經貿關係雙贏本質,繼續把雙邊經濟問題政治化。特朗普政府時期對中國輸美產品加征關稅是經貿關係政治化的典型表現。高關稅不符合中美雙方利益,但在第一階段協議到期之後,美方依然不取消高關稅,而是將其看作對華保持政治壓力的重要杠杆。美方還積極尋求其他手段,越來越危險地將“價值觀”引入對華經貿政策當中,比如通過所謂“強迫勞動”等問題,對中國特定區域產品採取進口限制措施。此外,美方還濫用出口管制等手段打壓中國企業。美方將經濟問題政治化的相關行為嚴重干擾了企業的正常經營,損害了中方的正當利益。
其次,美方未能與中方保持必要政策協調,破壞了世界經濟復甦進程。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地緣政治衝突,世界經濟本已遭遇重重困難。中美作為全球前兩大經濟體,對世界經濟負有重大且特殊的責任。美方基於自身利益,無視美中加強溝通的重要性,單邊制定損害全球經濟增長的政策。美方持續對外使用經濟制裁措施,嚴重干擾全球金融、貨幣和供應鏈穩定,給相關國家造成嚴重經濟困難。美方還著力構建針對中國的經濟規則機制。在歐洲方向,建立美歐貿易和技術委員會,著重解決所謂“非市場經濟體”的“不公平貿易行為”。在印太方向,企圖打造把中國排除在外的“印太經濟框架”。由於美方不願積極與中方保持政策協調,全球經濟資源被浪費、消耗,中美共同推動全球經濟穩定的作用被削弱。
最後,美方沒有充分重視國內宏觀經濟政策的外溢性,誘發全球經濟風險。拜登政府執政後,美方從國內經濟和政治需要出發,制定超大規模的經濟刺激法案,導致貨幣嚴重超發,為控制通貨膨脹,美方又轉而制定緊縮性貨幣政策,加息縮表,造成全球資本流向美國。美國宏觀經濟政策制定與全球經濟發展現實的“溫度差”和“速度差”越來越大。對其他國家而言,除了要應對自身經濟挑戰之外,還要應對美方宏觀經濟政策所導致的“輸入性風險”。美國需要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不可無視其宏觀經濟政策的外部負效應,甚至以其他國家經濟穩定為代價,轉移自身經濟風險。
中美元首視頻通話,毫無疑問是兩國關係向好的積極因素。會晤本身固然非常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不斷落實中美元首會晤達成的共識。市場經濟中,各方遵守約定是降低交易成本、維護市場秩序的基本前提。國際關係中也是如此。有了良好的信用記錄,美方才能建立信譽,中美雙方才能構建真正的信任。
來源:環球時報 作者:宋國友(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