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15日電/據經濟日報報道,種業是農業的“芯片”,是建設現代農業的標誌性、先導性工程,也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產業。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對全面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做出具體部署。《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推進種業振興,加強農業科技攻關和推廣應用。
目前,我國種業發展成效顯著,水稻、小麥、大豆都是自主選育品種,水稻畝產較世界平均水平高70%,小麥畝產約為美、加、澳、俄等小麥出口國的1.7倍,主要糧食作物種子自給率較高、自主性較強,大田作物生產用種安全總體有保障。但我國玉米和大豆單產不到美國的60%,奶牛年均產奶量只有國外的70%,高附加值的蔬菜品種種子嚴重依賴進口。“國外種子按粒賣,國內種子按斤賣”,這種狀況與我國農業大國地位不相稱,與農業高質量發展需求不相適應,亟需從強化基礎、培優企業、淨化市場、前沿突破等方面補短板強弱項,推動種業振興取得新成效。
種業振興,要夯實種質資源這個育種的戰略性基礎。現今,我國國家作物種質資源庫保存資源超過52萬份,但完成表型與基因型精准鑒定可用於育種創新的只有1萬多份,大部分種質資源成了“睡美人”。普查顯示,我國地方品種和主要作物野生近緣種喪失速度日趨加快,主要糧食作物地方品種數目喪失比例較高。要全面查清農作物、畜禽、水產和農業微生物等農業種質資源家底,加快收集地方特色和瀕危品種,多渠道拓寬種質資源來源,建立公平共享的惠益機制,為新品種選育提供更多優異素材,切實把種質資源收集好、保存好、開發好、利用好。
種業振興,要培育好種子企業這個發展的骨幹力量。過去幾年,以先正達、隆平高科等為代表的中國種子企業,在國際種業市場上嶄露頭角,影響力與日俱增。不過,整體上種子企業多而不優、多而不強,我國在國內外市場上有分量的種子企業還不夠。現今,我國有近6400家持證種子企業,註冊資本在1億元以上的有384家,僅占6%,種子企業市場銷售額在全球占比僅10%。把民族種業搞上去,必須培育出更多有分量的種子企業。要推進種業龍頭企業扶優行動,引導資源、技術、人才、資本等要素向重點優勢企業集聚,聚焦重點品種、重點領域和重點環節,培育一批具備集成創新能力、有市場競爭力的種子行業“領頭雁”,穩住制育供種基本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