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新股上市首日破發案例驟減
http://www.crntt.hk   2022-03-14 17:19:20
  中評社北京3月14日電/據上海證券報報道,地緣衝突未見緩和,全球股票市場巨幅波動。在這大環境下,近期滬深交易所及北交所新股上市後的表現卻波瀾不驚,甚至比之前還更“堅挺”。

  據Wind統計,2月以來,滬深交易所及北交所共有26只新股上市,其中僅1只上市首日破發,與今年1月、去年12月各有6只新股首日破發的情況相比,已有明顯改善。同時,在2月份實施申購的註冊制新股中(剔除未盈利公司),發行市盈率低於行業平均市盈率的比例超過53%,較此前兩個月21%、27%的比例明顯上升。這顯示,在市場化定價的自我調節下,註冊制新股的發行定價估值正向市場均值靠攏,由此也推動了一二級市場間的生態“再平衡”。

  多重因素壓低破發比例

  自2月下旬以來,主要受外部不穩定因素波及,A股市場出現一輪明顯調整,絕大部分行業板塊陷入跌勢。但在新股市場,卻是另一番景象:2月以來上市的26只滬、深交易所及北交所新股中,首日破發的僅有1只,而在1月份和去年12月,分別有32只、45只新股上市,其中首日破發新股各6只。破發比例方面,2月以來是3.85%,此前兩個月分別為18.75%、13.33%,前後差異明顯。

  破發案例的減少緣自多方面因素。從市場供給看,2月以來(截至3月11日)有25個交易日,比1月的19個交易日、去年12月的23個交易日多,但上市新股數量卻明顯減少,且無未盈利公司上市,二級市場的承接力相應增強。

  同時,觀察發行價分布,以30元為界,2月以來發行價低於30元/股的新股占比為50%,明顯高於1月份的41%。歷史數據顯示,新股上市後的短期表現與發行價高低有一定相關性。去年8月以來,共有25只新股首日破發,其中近85%的發行價高於30元/股;同期,在首日漲幅超過200%的47只新股中,逾九成是發行價不到30元/股的中低價品種。

  此外,市場環境也有一定影響。如去年12月,雖有49%的新股發行價低於30元/股,但首日破發比例依然不低,就當月行情看,創業板指、科創50指數均由漲轉跌,並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連續下挫,一定程度上拖累了新股表現。

  一二級市場生態“再平衡”

  與市場環境相比,對註冊制新股來說,更重要的還得看發行價估值所體現的“性價比”。

  以新股申購日為時間軸,逐月統計註冊制新股(剔除未盈利公司)發行市盈率與行業市盈率(“近1月靜態”口徑,下同)的差距可見,2月份53.33%的新股的發行市盈率低於行業市盈率。而在1月份、去年12月,分別僅有約21%、27%的新股定價比二級市場同行業公司“便宜”。

  對應上市首日表現,在2月申購的新股中,僅有1只破發,且該股票的發行市盈率也是當月最高的,達108.4倍,遠超39.11倍的行業估值,二者差額亦為當月之最。

  再看1月份,4只發行定價估值低於行業均值的新股在上市首日無一破發。去年12月的情況則是,有8只新股定價比同行業公司“便宜”,其中僅2只首日破發,且另有5只新股的首日漲幅在90%以上。進一步前溯,去年11月,上述統計口徑下,有18只新股定價估值低於行業均值,其中僅1只首日破發,另有9只新股首日漲幅超100%,更有4只新股首日上漲逾190%。

  上述數據顯示,當註冊制新股的定價與二級市場行業估值相比留有一定“空間”時,則該新股上市後大概率不會破發,且可能還會有較好表現。這便達成一二級市場間的生態“再平衡”,在給二級市場資金留下空間的同時,也增厚了打新資金免遭破發窘境的“防護墊”。

  網下打新C類投資者減少

  這樣的市場自我調節、自我均衡機制是如何運行的?

  從註冊制新股定價環節的博弈過程來觀察,近期,受入圍難度增加等因素影響,一些研究定價能力較為欠缺的投資者開始離場。

  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進行網下詢價的科創板及創業板新股,平均獲416家機構投資者參與詢價。而在詢價新規落地前,參與註冊制新股網下詢價的機構投資者數量平均在500家上下。也就是說,約有近17%的機構投資者目前退出了網下詢價。

  同時,入圍率也有明顯降低,即詢價入圍的難度增加了。數據顯示,今年以來,註冊制新股詢價中有效報價配售對象數量占總數的比例降至70%以下。而在詢價新規落地前,該比例在80%左右。

  以入圍率(網下有效報價)僅31.8%的科創板新股安旭生物為例,公司於去年10月底11月初招股,共有387家機構的合計9506個配售對象參與詢價,報價區間為7.50元/股至262.62元/股,上下差距巨大,最終公司確定發行價為78.28元/股,對應發行市盈率僅7.44倍,最終的網下獲配對象數僅有3023個。

  詢價難度增加後,最受影響的就是C類投資者。數據顯示,從網下申購投資者類型觀察,目前B類投資者規模變化不大,而A、C兩類投資者數量均有一定程度下降。其中,C類投資者數量下滑幅度最大,其參與詢價機構數已從2021年4月時最高的平均441家降至今年3月以來的平均194家。

  據了解,在網下詢價中,公募基金、社保基金、養老金、企業年金基金和保險資金等為A類投資者;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資金為B類投資者;所有不屬於A類、B類的網下投資者為C類,主要包括私募機構等。

  “詢價入圍難度顯著上升進一步壓縮了網下打新的收益率。尤其是一些為所配市值作了融券對衝的打新產品,目前的收益水平有時甚至還覆蓋不了融券成本。”一位私募人士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就打新收益率來看,A類投資者往往擁有更高的配售比例,因此收益率更高。而C類投資者在研究、詢定價能力方面較A類投資者存在明顯差距,以前還能夠憑借“博入圍”的策略“抱團報價”入圍,現在行不通了。

  而隨著此類打新產品逐漸減少,新股詢價中的“博入圍”力量衰減,又將進一步突出詢價過程的價值發現功能,使新股定價估值趨向與市場均值看齊。市場資深研究分析人士桂浩明表示,擯棄“博入圍”策略,可讓機構投資者在報價時不必過度在意被剔除的風險,更能夠基於新股的內在價值,而不僅僅圍繞博弈因素來進行報價。

  申港證券此前也分析認為,新股首日破發現象不會改變定價市場化大趨勢。在市場化機制下,參與詢價的機構或通過降低報價的方式影響新股定價,使之回落至均衡水平,從而減少破發的發生。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