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減少原糧運輸損耗帶來的資源環境壓力。陳萌山在這方面又算了一筆小賬:我國糧食每年物流總量達4.8億噸,跨省長距離物流量高達2.3億噸。但運輸方式和設施落後,“四散化”比例低於10%,在糧食物流發達的東北也只有30%,進庫轉運頻繁拆裝包,損失率超過5%。
“原糧運輸損耗背後,都是寶貴的水土資源浪費。就地發展糧食加工,可以減少原糧長距離運輸帶來的數量損失、質量損失、營養損失,減少碳排放。”陳萌山說。
四是實實在在的惠民之舉、暖心之舉。他說,當前經濟形勢下,大米、面粉等主食價格疲軟,糧食加工企業經營比較困難。對薄利多銷的糧食加工行業而言,享受農業用電待遇,每斤減少1分錢加工成本,能給企業帶來實實在在的優惠。
“糧食是國家最重要的農產品,也是主產區的重要資源產品。把糧食附加值更多地留在主產地,是提升糧食產業競爭力、促進糧食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陳萌山就此提出一些具體建議。
首先是分品種調整加工用電價格,聚焦稻穀、小麥和馬鈴薯。
陳萌山說,稻穀和小麥是我國傳統口糧,關係著最基本的飯碗問題,是危機情境下食物供應的必保內容,必須放在前面考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