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4日電/近段時間,國際地緣局勢波詭雲譎,驅動全球市場避險情緒明顯升溫。有關資金從風險資產撤離,向黃金、美元等傳統避險資產匯集,而人民幣也表現堅挺,避險功能進一步凸顯。不過,這並不意味著人民幣將會走出單邊升值行情。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宏觀研究中心主任王靜文文章分析,短期看,避險情緒無疑是推動人民幣匯率升值的重要因素。不過,近兩年人民幣對外部衝擊的反應在逐漸鈍化。特別是去年下半年以來,隨著美聯儲貨幣緊縮預期的不斷強化,美元指數開始逐步上漲,但人民幣兌美元不但沒有貶值,反而走出逆勢升值行情。
究其原因,這應與中國基本面、政策面和市場面的良好表現相關。首先,在面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的背景下,中國率先實現復工復產、率先實現經濟正增長,展現出強勁韌性,從而提升了人民幣資產的吸引力。其次,中國堅持實施正常的貨幣政策,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觀杠杆率基本穩定,物價水平始終在可控區間。此外,中國不斷完善金融市場多元化雙向開放渠道,金融體系自主性和穩定性增強,市場的深度、廣度和彈性提升,保證了跨境資金的有序流動。
綜合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動性等因素考慮,境外投資者對人民幣資產的信心明顯增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數據顯示,截至去年三季度,人民幣已成為全球第五大儲備貨幣。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數據也顯示,今年1月人民幣在全球支付貨幣中的占比上升至3.2%,創歷史新高,穩居全球第四大活躍貨幣的位置。
文章稱,需要指出的是,人民幣避險功能增強,並不意味著人民幣將會走出單邊升值行情。實際上,下一階段人民幣匯率還面臨較多不確定因素:隨著其他國家疫情防控形勢向好、復工復產進程加快,中國出口產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將會逐漸回落,經常項目順差預計會相應減少,而美聯儲如啟動加息,中美之間無風險利差或將收窄,一部分對利率敏感的資金可能會流出,以及未來地緣局勢趨於緩和,都有可能在一定時期內、一定程度上加大人民幣匯率的貶值壓力。預計人民幣年度走勢或將更加均衡,人民幣匯率將維持雙向波動,彈性增強。
但可以肯定的是,依托中國強韌的經濟實力、穩健的貨幣政策以及日趨完善的金融市場,人民幣足以成為具有吸引力和值得信賴的避險貨幣,並逐漸獲得與經濟規模和經濟實力相匹配的國際地位。不過,這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一演進過程中,中國應著重把握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宏觀政策應以我為主。決定匯率和資產吸引力的根本因素在於一國的經濟表現,所以,應根據國內經濟形勢和物價走勢把握政策力度和節奏,以我為主,增強自主性,保持國內形勢穩定。二是深化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完善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引導市場主體堅持“風險中性”理念,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三是不斷深化金融雙向開放,進一步增強境內人民幣資產吸引力,並加強有關金融安全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