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新發展階段中國工業的三大新使命
http://www.crntt.hk   2022-03-02 09:36:30
  中評社北京3月2日電/進入新發展階段,中國工業發展所處的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憑借完整的產業體系和不斷增強的國內配套能力,中國工業表現出了強勁韌性,驗證了中央堅定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保持製造業占比基本穩定這一決策的正確性。從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看,在工業化前半段,製造業的發展加速了經濟增長,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在工業化後半段,製造業的發展速度有所下降,但仍在科技創新、民生保障、強國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中國作為後發的工業大國和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始終堅持以製造業為立國之本、強國之基不動搖。

  光明日報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史丹、研究員楊丹輝文章表示,當前,中國工業發展面臨著傳統比較優勢有所弱化、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受制於人、實現“雙碳”目標任務等新問題、新挑戰、新要求。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工業發展要保持製造業占比的基本穩定,不能重複規模擴張的傳統發展模式,而是要把推動創新發展、數字化轉型、綠色低碳發展等作為新發展階段的工業發展路徑,以新型工業化引領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1.強化產業鏈建設,推動創新發展

  文章稱,新中國經濟建設最為顯著的成績之一,是形成了完備的工業生產體系。事實證明,從國際金融危機到新冠肺炎疫情,在多輪重大風險事件衝擊中,中國工業都展現出了較為顯著的穩定性。與其他產業相比,這種相對穩定性源自中國工業生產體系較為健全、工業整體生產率相對較高、市場化改革更到位、對外開放程度更高、研發創新更活躍、上下游關係更緊密、國際競爭力更強等因素。

  但也要看到,中國工業化走過了有別於工業化先行國的“壓縮式”道路,在締造了後發趕超的大國工業化奇跡的同時,“短而快”的增長路徑和粗放的發展方式決定了中國工業化基礎不夠扎實、工業整體技術水平不高、工業布局不盡合理、工業企業素質有待提高等問題,導致在關鍵技術、基礎性技術、核心技術等方面相對落後,在某些領域和環節受制於人,產業分工處於全球產業鏈的中低端,工業企業環境影響大而效益不高等問題。其中,關鍵技術、關鍵環節、關鍵領域受制於人已成為影響中國產業鏈安全,進而限制工業發展空間和質量提升的重大風險隱患。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為保障中國產業安全和國家安全,要著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力爭重要產品和供應渠道都至少有一個替代來源,形成必要的產業備份系統。當前,中國工業發展要統籌產業發展與安全,以穩鏈、固鏈、強鏈為重點,鍛長補短。這既是對以往“壓縮式”工業化進行的必要補課,也是應對全球產業分工演變和大國競爭的必然選擇。“穩鏈、固鏈、強鏈”的措施,一是要求創新鏈與產業鏈協同推進,發揮大企業的龍頭作用,梳理中國產業鏈的短板和弱項,形成以企業需求為主,科研、高校協同攻關的機制;二是要求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及時分析市場供需狀況,組織企業共同應對市場外部衝擊;三是要求進一步改善市場環境,促進公平競爭,形成大中小企業、上下游企業協同共生的市場生態,這不僅要積極培育擁有國際化前瞻視野、領航行業發展關鍵力量的產業鏈鏈主企業,形成能夠整合全球資源、主導國際生產布局的真正意義上的中國跨國公司,而且要壯大憑借高溢價專用資產嵌入全球價值鏈、深植於高技術領域產業生態體系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群體,尊重企業家精神,以多層級、多元化的市場主體支撐開放包容、充滿活力的工業生態系統。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