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17日電/據經濟日報報道,今年以來,國際油價持續上行,屢創近年新高。2月15日,Wind數據顯示,倫敦商品交易所布油連續價格突破95美元,距每桶100美元大關僅一步之遙。受原油價格大幅波動影響,A股上市以來“跌跌不休”的中國石油股價連續大漲。在高油價助推下,全球通脹進一步加劇,引發各方擔憂。
此番國際油價開啟強勢行情,催化劑是頻繁上演的地緣政治衝突——俄烏衝突持續升級,市場擔心俄羅斯因此受到經濟制裁,進而影響原油市場供給;直接原因是供需失衡——油價變化要看主要生產國供給增長能否跟上全球需求增長速度。近期,一些國家放鬆新冠肺炎疫情管控措施導致原油需求增長,同時國際原油庫存和閑置產能等兩大關鍵指標都處於歷史低位,造成供給增量不及預期;深層原因是全球能源轉型,全球碳減排浪潮下,大型石油公司面臨資產受困和政府新規趨嚴,許多國家削減了勘探預算,上游油氣投資持續減少。未來若干年,油氣行業都將缺乏充足投資,供不應求的局面將導致油氣市場反覆收緊。
從交通、工業到居民取暖,能源成本影響到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由於能量密度高、用途廣泛、易於保存運輸等因素,1964年石油超過煤炭成為世界頭號能源來源。除了作為燃料廣泛使用,石油還是化工行業的基礎,為塑料、化肥、化妝品、藥品和紡織品等各類商品提供原料。能否獲得穩定且可負擔的石油供應,直接影響一國製造業的全球競爭力。油價過快上漲將降低經濟增速,加劇通貨膨脹,甚至引發經濟危機。碳中和目標下,與其他大宗商品相比,石油天然氣價格大幅波動將長期存在,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最大不確定因素之一。對於中國而言,由於中長期合同保障,國際油價上漲短期影響有限,但我國對國際油氣資源依賴度極高,且石油需求還在繼續增長,中長期風險不容忽視。
長期來看,我國要切實保障能源安全,需大力推進無油化進程。原油屬於不可再生資源,在全球能源轉型的現實下,必須改變原油依賴的發展戰略,避免走西方國家的老路,才能從根本上突破原油價格周期性波動的困擾。國際社會的去油化實踐已有先例,十多年前,瑞典政府宣布,2020年以後,將完全擺脫對石油的依賴,成為全球第一個全面使用可再生能源的無油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