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15日電/日前,央行發布的2022年1月金融統計數據和社會融資數據顯示,當月人民幣貸款增加3.98萬億元,為單月統計高點,同比多增3944億元;社融增量達到6.17萬億元,超出市場預期,比上年同期多9842億元,同樣創單月統計最高。受信用派生走強等因素影響,1月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9.8%,增速較上月末高0.8個百分點。顯然,1月金融數據整體略超預期,表明貨幣政策充足發力、靠前發力效果已經顯現。
21世紀經濟報道發表社論分析,數據如此強勁的原因市場存在基本共識。首先,第一季度傳統上是銀行業全年信貸投放的最高峰,1月是高點,也就是開門紅;其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政策發力適當靠前”,央行強調“把貨幣政策工具箱開得再大一些”,積極導向叠加降准降息等政策,大大地強化了一季度的超前投放現象。其三,專項債提前發行以及諸多大項目及時啟動刺激了配套融資需求。
從結構上看,企業部門新增貸款3.36萬億元,分別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多增2.7萬億元和8100億元。企業部門新增貸款規模占全部新增的84.4%,創去年2月以來的新高。但是,居民部門中長期貸款僅增加7424億元,同比少增2024億元。企業強於居民的結構性分化表明基建等投資成為投資主力,居民部門無論是短貸還是長貸已經連續兩個月同比少增,主要是樓市低迷與消費疲弱。由於去年上半年房地產市場交易火爆,導致去年居民中長期貸款基數較高,同時,今年因為市場對樓市預期較低,交易低迷,從而形成較大的差額。
文章認為,中國還存在很大的基建投資空間,而住房需求在一些大城市還比較旺盛,不管是剛需,還是改善型需求。在過去幾年,中國政府試圖將這些空間有序合理地利用,為持續的穩定經濟增長做貢獻,而不是短期內過度透支。這個過程也伴隨著穩定宏觀經濟杠杆的動作。但是,在2020年初疫情暴發後,經濟受到衝擊,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主要國家都採取了刺激性的政策穩定經濟,在中國經濟很快恢復後,中國有意識地避免拉長逆周期過程,穩定杠杆率,為以後穩定經濟增長預留空間。
隨著去年第四季度出現“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等現象,中國政府加大了穩定經濟運行的努力,政府手中有充足的工具實現這個目標。1月的金融數據表明了政府已經發力,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的效應會逐步顯現。但是,中國穩定經濟的努力面臨一些挑戰。首先,房地產相關產業鏈的規模巨大,由於部分地產企業因債務問題面臨流動性風險,導致銷售市場陷入低迷。這種低迷可能在相關風險警報結束前難以逆轉,從而影響到市場銷售。與此同時,必須堅持“房住不炒”政策基調,不能把地產當作短期刺激工具,否則房價會快速上升,進一步對中國的生育與消費等領域產生衝擊。因此,樓市的恢復可能需要較長的時間,但是,各地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設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商品房投資的弱化問題。
其次,美國1月CPI同比增7.5%,刷新40年新高,核心CPI同比漲6%也創1982年8月來最大增幅。市場預期3月美聯儲可能加息50個基點並加快縮表進程。美國近乎失控的通脹以及後疫情時代的政策正常化需求,會導致全球流動性的收斂以及消費需求的降溫,從而對中國經濟形成外部干擾,影響到市場的預期。從股市看,這種影響已經顯現。
文章指出,在樓市低迷與美聯儲緊縮兩大因素的影響下,中國穩定經濟增長的難度不能低估,也不是依靠貨幣政策就可以解決的事情。我們需要在寬鬆政策的環境中,避免微觀的收縮政策以及各類衝擊的叠加,在基建發力的效應顯現後,採取積極的措施促進消費,在養老、生育、教育、醫療等領域繼續改善社會保障網絡。相比美國為應對通脹採取緊縮措施產生的風險,中國穩定經濟增長的難度和風險更小,我們成功應對了新冠疫情等重大衝擊,目前的困難只是暫時的,我們應該有信心穩定經濟,實現消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