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卓忠宏:歐盟全球門戶計畫抗中 成效待觀察
http://www.crntt.hk   2022-02-15 00:25:54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學院歐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卓忠宏。(中評社 倪鴻祥攝)
  中評社台北2月15日電(記者 倪鴻祥)歐盟去年底提出5年內投入3000億歐元“全球門戶”(Global Gateway)基礎建設投資計劃。淡江大學國際事務學院歐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卓忠宏接受中評社專訪表示,美國要歐盟切斷與中國經貿關係,抗衡中國“一帶一路”,卻沒給經濟上的好處,各國於是提出基礎建設計劃,統整後就成歐盟“全球門戶”計劃。這其實就是歐版“一帶一路”。

  卓忠宏進一步分析,不過,中國早就在歐盟用心經營,已經建立良好且密切合作的關係,尤其在塞爾維亞建立中間轉運點,向北進匈牙利,向南進非洲,向西進歐洲,所以“全球門戶”的成效有待觀察。

  卓忠宏,淡江大學歐研所碩士,西班牙馬德里康普登斯大學(Universidad Complutense de Madrid,UCM)國際關係學博士,現任台灣歐洲聯盟淡大歐盟莫內教學模組負責人,現任歐洲研究協會理事,淡大國際事學院歐研所教授兼所長。

  歐盟執委會2021年12月1日在在布魯塞爾公布今後5年內投入3000億歐元“全球門戶”(Global Gateway)的基礎建設投資計劃,用於全球範圍,尤其是在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卓忠宏表示,“全球門戶”計劃源於去年6月七大工業國會議,美國總統拜登首次與會並喊出“美國回來了”,提出多邊主義的外交,要抗衡中國“一帶一路”,但美國沒給經濟上的好處,於是各國提出屬於自己的基礎建設計劃,統整後就成歐盟“全球門戶”計劃。

  卓忠宏向中評社分析,歐盟在中美對抗裡一直沒有明顯表態,原因是美歐各有不同的經濟戰略布署與考量,而且美國經濟競爭力比較強,否則美歐早站在一起了。

  他指出,其次,歐洲對外經貿,疫情前美國第一、中國第二,疫情後中國第一、美國第二,兩者相差不大,歐盟不可能捨棄任何一方。而且安全、北約組織又得靠美國,所以歐盟夾在中美之間很尷尬,這也是歐盟國家到現在對中國多為口頭批評、而無實際抵制作為的緣故。

  卓忠宏說,疫情發生前,歐盟各國經濟戰略思維在軍事工業、航天工業、汽車工業等如何發展的大方向,中國以人口紅利、很好的投資條件、完善的基礎建設,環境、勞工素質高等因素成了全球製造工廠。

  卓忠宏表示,疫情發生後,一是供應鏈出問題,產品塞港嚴重無法取貨;二是真正影響的是非常小的零組件,例如沒有晶片的話,手機、汽車、軍工業、航天工業再進步也沒用,因此歐盟有了二個比較大的調整,一是從全球布局重回區域布局,就是以自己國家為中心,向鄰近周邊地區擴出,第一圈就是北非、中歐;第二圈就是東歐、中非地區,依此向外延伸。二是過去大家不重視的物資,現在變成重要戰略物資。例如口罩、防護衣,晶片等。

  卓忠宏說,“全球門戶”(Global Gateway)看字面解釋會以為計劃擴及全球,其實歐盟提出的歐盟各國的基礎建設計劃,第一優範圍先就是北非、中歐,其次是東歐、中非地區,依此類推,這正好和中國“一帶一路”的陸路區域範圍重疊,“一帶一路”一是經中亞、俄羅斯到達歐洲;二是新疆經巴基斯坦到印度洋、中亞與西亞到達波斯灣和地中海沿岸各國,所以歐盟的“全球門戶”其實是歐版“一帶一路”,希望鄰近國家不必向中國借錢從事相關建設,避免落入債務陷阱裡,所以是抗衡中國的“一帶一路”。

  卓忠宏指出,另外,不在“一帶一路”上的國家就可能轉向,例如立陶宛,但中國制裁立陶宛生產的產品、零組件,讓德國汽車工業受很大的影響而聯名向立陶宛政府陳情,因此就看立陶宛能撐多久。

  卓忠宏指出,“全球門戶”計劃投資項目,主要是數位、能源、運輸、醫療、保健5大項目,然後以區域為主,所以包括了COV-19疫苗問題、公共建設問題、再來就是數位技術、網路建構、運輸、環保等自行提出的相關基礎建設計劃,去幫助自己周邊沿線的國家。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