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28日電/據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報道,行賄不查,受賄不止。十九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在部署2022年紀檢監察工作時指出,探索實施行賄人“黑名單”制度。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此前發布2021年度十大反腐熱詞,“行賄人‘黑名單’”名列其中。熱詞呼應著社情民意,標注出反腐敗鬥爭的著力點。一段時間以來,各地嚴查受賄案件的同時,加大對行賄的查處曝光力度。廣西堅持受賄行賄一起查,追繳行賄違法所得逾3億元;湖南公開通報黨的十九大以來查處的8起投融資領域行賄典型案例……這彰顯出對行賄行為零容忍的堅定決心,對於進一步淨化政治生態、優化營商環境,實現腐敗問題標本兼治具有重要意義。
一些不法分子“圍獵”“腐蝕”黨員幹部和公職人員,無論如何挖空心思、花樣翻新,其本質都是想以不正當手段謀取非法利益。行賄行為往往擾亂正常市場經濟秩序,使得走歪門邪道的“風生水起”、合規經營的反而失去市場,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負面效應。行賄人不擇手段“圍獵”黨員幹部是當前腐敗增量仍有發生的重要原因,必須深刻把握行賄問題的政治危害,多措並舉提高打擊行賄的精准性、有效性,懲治震懾、制度約束、提高覺悟一體發力,推動實現不敢、不能、不想。
加大查處力度、開展聯合懲戒,持續形成不敢的震懾,讓行賄者一處失信、處處受限。《關於進一步推進受賄行賄一起查的意見》明確查處行賄行為的五個重點,為嚴懲治強震懾、斬斷利益輸送鏈條明確了方向。對案件中涉及的行賄人,要加大查處力度,該立案的堅決予以立案,該處理的堅決作出處理,斬斷“圍獵”與甘於被“圍獵”利益鏈、破除權錢交易關係網。從實踐看,無論是綜合運用移送司法、紀律處分、談話函詢等多種措施強化對行賄人的處理,還是探索推行行賄人“黑名單”制度,聯合多部門對失信主體進行聯合懲戒,或是對通過行賄手段獲取的違法所得依法予以沒收、追繳或者責令退賠,目的都在於提高違法成本、釋放震懾效應,提高治理行賄的綜合效能,讓行賄者得不償失、寸步難行。
完善制度機制、深化以案促改,扎牢不能的制度籠子,讓行賄者無處下手、無空可鑽。堅持受賄行賄一起查,關鍵在於深入剖析案件、補齊短板,從源頭上逐步消除賄賂滋生的土壤。要圍繞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針對行賄案件“解剖麻雀”、找准“病灶”,把案件查處與堵塞制度漏洞、強化監督監管結合起來,推動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以點帶面壓實行業部門整改責任。短板漏洞在哪、腐敗風險點在哪,就向哪裡發力,推動形成靠制度管權、管事、管人的長效機制,從根本上壓縮行賄空間,防止類似問題反覆發生。
開展警示教育,提高不想的自覺,促使市場主體合規經營、行穩致遠。一方面要結合典型案例開展警示教育,以案釋紀、以案說法、以案論理,推動形成對法律的敬畏。雲南此前推出警示教育片《開爾行賄記》,披露了昆明開爾科技有限公司通過行賄手段攫取不當利益最終受到懲治的細節,既為黨員幹部敲響了廉潔從政的警鐘,也為行賄者拉響了莫走歪路的警報。另一方面,加強正面倡導,在全社會弘揚廉潔守法理念,既引導黨員幹部積極主動為企業解難題辦實事,又推動企業開展清廉建設,使市場主體認識到講正氣、走正道才能實現健康長遠的發展。
一體推進“三不”,精准打擊行賄,就是要形成對錯誤認知的價值糾偏,推動市場主體尊重規則、合法合規經營。紀檢監察機關要發揮好監督保障執行、促進完善發展作用,斬斷行賄與受賄之間的紐帶,壓縮“圍獵”與甘於被“圍獵”的空間,從源頭上逐步消除賄賂滋生的土壤,推動構建親清政商關係,為經濟發展創造風清氣正的社會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