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熱起來的非遺傳播,需要避免步入誤區
http://www.crntt.hk   2022-01-25 17:08:12
 

  再者,面對機械化生產的擠壓和現代商品經濟的誘惑,傳統技藝類項目被工業產業化,藝術品位雷同化,還斷章取義,簡單地將非遺的生產性保護等同於商品開發進行宣傳。拿蜀錦來講,之所以其價如金,主要體現在傳承千年的蜀錦織造技藝方面,而現在成都卻隨處可見打著生產性保護的旗幟而大肆宣傳推廣數碼織錦的情景。對於用工、用料都十分考究的唐卡也難逃厄運,機器批量印刷的“速成品”充斥市場,而精湛的藏族繪制唐卡卻真跡難尋。一旦某項非遺的傳統手工技藝被完全機械化所取代,就斷送了非遺的生命,也喪失了它原有的文化價值。

  在這個流量至上的時代,非遺如果遭遇誤導性傳播,後果十分嚴重!當代人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不甚了解,尤其青少年的知辨能力並不完善。如果到處充斥著面目全非的非遺,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都是誤導性宣傳,人們將很難分清哪些才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真遺產,哪些是偽遺產,更不要說傳承了。

  造成非遺傳播誤區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有些人壓根沒弄懂什麼是非遺。所謂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它既包括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傳統技藝、醫藥和歷法,傳統體育和游藝,也包括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

  其次,人們沒有真正理解國家對非遺傳播的要求,不知道如何傳播才好。非遺相關法律法規中多處提及非遺傳播並明確規定非遺傳播要“在有效保護的基礎上”“尊重其形式和內涵”。僅為適應傳播效果而將非遺改得變了質,猶如削足適履,不但談不上“有效保護”,還會適得其反。我們必須清楚,非遺傳播的目的是豐富全社會的非遺知識,提高公眾對非遺的關注程度,提升社會對傳承人群的認識與尊重,從而提高全民文化自信,為未來的傳承提供後繼力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