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專家:美國“中國行動計畫”引發激烈反對
http://www.crntt.hk   2022-01-22 12:53:00
 

  龔婷:特朗普政府執政之後,美國官方先後在一系列戰略文件中將中國定位為“競爭者”乃至“對手”,提出“與中國進行長期戰略競爭是美國的首要任務”。為推行這一“戰略競爭”,美國政府綜合運用外交、經濟、情報、執法等多種手段。“中國行動計劃”在這一背景下粉墨登場,號稱要對所謂為中國“從事商業秘密盜竊、黑客、經濟間諜、技術轉移等活動”的人開展“執法”。

  這種強加“罪名”的做法實為一場赤裸裸的鬧劇。幾年來,這一計劃下很多所謂“涉案者”最終被撤銷指控。近期美國檢方尋求撤銷對麻省理工學院華裔教授陳剛的指控就是一個典型例子。探究這一計劃的本質,無非是美國把中國當成“假想敵”,濫用國家安全概念,利用司法工具大搞政治化、意識形態化和有罪推定,把所謂“經濟間諜、科技竊密”的罪名強加到中國和開展對華科技、人文交流的人身上,進一步破壞中美在科技、人文領域正常交流合作局面。

  孫成昊:從“中國行動計劃”的名稱就可看出,這一計劃針對中國。該計劃實施過程中,被指控的對象範圍不斷擴大,且美方對所謂“涉案者”的判定標準十分模糊。不同於特朗普政府的大張旗鼓、不計成本,拜登政府執政之後,在推動這一計劃的過程中表現得相對低調,發布所謂“案件”信息的頻率有所降低。這一方面是因為拜登政府意識到該計劃可能影響其推進美國國內族裔平等,另一方面基於拜登政府內部對華“脫鈎”代價的評估。但總體來看,拜登政府借“中國行動計劃”繼續遏制打壓中國的大方向沒有改變。

  給中美交流造成哪些惡劣影響?

  美國《大西洋月刊》近日發文指出,“中國行動計劃”正在營造一種扼殺合法科學合作的“恐懼氛圍”。彭博社援引維權組織的數據稱,“中國行動計劃”反映了美國針對亞裔族群的種族偏見不斷加劇,正是這種偏見導致近兩年針對亞裔美國人的暴力事件急劇增加。

  孫成昊:“中國行動計劃”給中美科技、人文領域正常交流合作造成諸多負面影響。第一,產生“寒蟬”效應,導致部分美國華裔科學家在與中方合作時有所顧慮,由此減少與中國同行的接觸並關閉聯合項目。第二,抬升美國國內對華裔族群的歧視。第三,給美國其他領域的對華合作產生不良示範作用,除了科技、人文領域,其他領域的華裔人士也會擔心是否將面臨類似風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