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讓技能人才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
http://www.crntt.hk   2022-01-11 10:49:06
歌爾股份的實訓老師正在為學生講解自動化線體“理論+實操”課程,提升學生對於企業當前應用設備的工作原理的理解及操作能力。(來源:歌爾股份有限公司)
學生正在學習放電加工的技術原理。(來源:歌爾技能有限公司)
  中評社北京1月11日電/據人民日報報道,前不久,歌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歌爾股份)9個部門的業務專家對112名學生進行了面試,98%的同學被各部門“搶訂”一空,提前拿到了錄用通知。這批學生是歌爾股份與5所院校合作的現代產業學院聯合培養出來的。首批學生來自模具設計、制程工藝、工裝設計、生產設備4個方向,精准匹配企業用人需求。

  2021年,國家產教融合型企業名單公布,歌爾股份名列其中。經過多年探索,這家創新型製造業企業讓技能人才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走出了一條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新路。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模式

  助力一大批技師、工藝師、製造工程師快速成長

  “振幅:聲壓離開聲流的最大距離;話音頻帶:300—3000赫茲”……歌爾股份貼片調維技師李煥玲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工整地記錄著有關聲學的基本原理。這個“00後”女生,自小就對電子器件感興趣:“有些設備,拿來修好了、調試好了,挺有成就感的。男孩能幹的事我也能幹!”

  2020年,李煥玲從濰坊當地的一所職業技術學院畢業,和近200位同學一起加入歌爾股份。與不少同齡人相比,她的職業培養路徑更清晰。“第一年在學校學習,第二年在‘匠造班’進行理論和實踐培訓,第三年就可以到企業實習了。”讓李煥玲印象尤為深刻的是,“匠造班”裡的教材、案例、講師和設備,跟生產一線非常貼近。“老師講到課本上的知識點,比如一個傳感器的原理、構造、功能,馬上就能在旁邊的機器上手操作,這樣一來,印象更深刻了。”

  “匠造班”是歌爾股份與職業院校聯合招生、共同培養的一種新型班級,是順應國家職業教育改革的新模式。“匠造班”裡大多數講師均來自企業,擁有豐富的業務實操經驗,能夠實現“所學即所用”。此外,歌爾股份還與學校聯合開發了系列理論和實際結合的實用型新教材,學習內容與行業、市場保持高度一致。

  來到公司後,李煥玲憑借扎實的知識和技能功底,很快就能獨當一面。現在,她一個人承擔起幾條產線設備的現場維護。除了做好本職工作,她也在努力鑽研工藝,希望在能力達到一定階段後,接下來可以“跨界”挑戰工程師崗位。

  作為一家規模大、生產密集型高科技公司,歌爾股份需要大量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通過與高校合辦產業學院,與職業院校合辦工學院、“匠造班”等,歌爾股份成功打造了一種全新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模式。

  自2018年開始,歌爾股份先後與濰坊工程職業學院、山東科技職業學院、濰坊職業學院、山東交通職業學院等多所職業院校合作,按照國家課程標準和企業崗位需求標準,結合製造現場6000多個特色知識點,開發近40門實用性課程,實現了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對接。

  該模式自開創至今,已有402人進入生產崗位,其中216人取得本科生待遇,70人獲得碩士生待遇,並得到了企業高度認可。2021年以來,歌爾股份還與曲阜師範大學、山東理工大學、哈爾濱理工大學、濰坊學院、濱州學院等高校簽署合作共建現代產業學院協議,創新“2+1+1”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搭建課程體系和評價體系,完成本科融合課程開發。

  “除了研發,我們還有大量的生產製造過程。隨著產品複雜性、自動化程度要求越來越高,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強烈。”歌爾股份董事長姜濱介紹,“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特別是發揮技術人才優勢,盡快在關鍵環節、關鍵領域等方面實現突破,才能提升企業在整個產業鏈上的話語權。”

  差異化發展通道和個性化成長路徑

  建立起人才培養、選拔、激勵、提升機制

  “消費類電子行業競爭激烈,對複合型人才要求越來越高。公司給我提供的多個關鍵崗位錘煉讓我得到了多方面鍛煉和成長。”作為歌爾股份某零件業務單元的負責人,王斌2006年來到這家企業,職業角色經歷了幾次比較大的轉變。

  王斌大學讀的是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來到公司後首先被分到了揚聲器業務部門,一開始接觸到的是產品工藝。2007年前後,消費電子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產品設計、材料日趨複雜,性能指標要求越來越高。當時,歌爾股份給了王斌這批大學生一個機會,可以轉型去做產品研發,王斌沒猶豫,就報名去了研發部門。“記得我第一次畫圖紙,師傅讓來回改了13遍。甚至尺寸標注要用多大的字體,我下了很大功夫才弄清楚。”王斌沒有氣餒,逐步從做助理工程師,到獨立帶項目,成為一名研發工程師,後來又成長為研發主管。

  正當研發做得得心應手時,王斌又迎來一次挑戰。2010年,他又承擔起產品工藝升級的重擔。“這個階段再回去做工藝,不再是簡單的產品工藝組裝。過去是研發衝在前面,工藝跟隨。後來,我發現制程工藝、產品規格這些也有著非常高的技術含量,特別對製造業來說,十分關鍵。”如今,王斌帶領著幾千人的大團隊,在他看來,“不是企業看重我的能力,而是公司一直在給我們提供著有挑戰性的發展平台,吸引著我們一直在這成長。”

  正是通過打造差異化發展通道和個性化成長路徑,歌爾股份建立起人才培養、選拔、激勵、提升機制。

  “很多人剛開始來到企業,有些可能單純出於對電子類產品和技術的喜愛。在日常的工作和培訓中,慢慢接觸到電聲學各種知識,包括跟供應商、客戶交流,去參加各種展會、學習,能獲得全方位的提升。”歌爾股份高級副總裁高曉光說,為了緊跟前沿,歌爾股份還經常聘請高校優秀教師前來授課,與南京大學等高校合辦工程碩士班等,給員工提供進修機會。

  技能人才培養的另一大特色是項目牽引。高曉光介紹:“一個大的產品項目,我們可以拆分得很細,這樣就適合一些經驗較淺的工程技術人員參與進來。往往也都是新產品、新項目,不會重複老產品,通常1至2年的周期。項目做成了,人才就基本成長起來了。”

  人才集聚效應形成創新優勢

  擁有1.2萬餘名工程技術人員,6000餘名專職研發人員,每年招聘大學生近千名

  歷經20多年發展,從一家生產電子元器件的配套小廠起步,到轉向傳感器、智能穿戴等各種智能硬件的自主創新,歌爾股份一步步成長為高科技龍頭企業,累計申請專利已達2萬多項,其中發明專利1.2萬多項,PCT國際專利3000多項;擁有8個省級以上研發平台,打造出400多條自動化生產線,連續6年奪得中國電子元件百強研發實力榜單冠軍。

  歌爾股份目前擁有1.2萬餘名工程技術人員,其中專職研發人員6000餘名,每年招聘大學生近千名……依托人才集聚效應形成創新優勢,企業在多個細分領域占據行業領先地位。

  “消費類電子製造業競爭激烈,不做到第一第二,沒有核心競爭力就很難存活下去。”為此,在吸引高端人才方面,姜濱有著長遠布局。早在2004年,企業開始謀劃從駐極體麥克風向微機電系統麥克風轉型,姜濱曾多次與一位中科院畢業的博士交流,並向他伸出了橄欖枝。姜濱承諾為其提供優厚的待遇,配備專門的研發設備和團隊。當時,這位博士不願離開北京,姜濱就特批他可以在北京單獨辦公,搞遠程研發。

  求賢心切的歌爾股份最終打動了這位博士,他舉家搬到了歌爾股份所在地濰坊,成為這家企業引進的第一位博士。十幾年來,他帶領團隊先後承擔國家、省級重大項目16項,研發出“集成矽麥克風”填補國內空白,累計產值達120億元。他主持的“高性能傳感器及其集成式傳感器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項目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隨著歌爾股份構建起全球領先的微電子研發集群,這位博士也成為新一代電聲器件研發領域的領軍人物。

  “我們一直堅持用一流的人才,提供一流的產品,服務一流的客戶。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姜濱坦言,就電子信息產業而言,歌爾股份與珠三角、長三角等地的企業相比,招引人才並不占優勢。為此他想了不少辦法。在為人才提供快速發展平台的基礎上,除了提供具有吸引力的薪酬和建立各種激勵機制外,還提供住房滿足人才剛需,建設幼兒園、小學、初中等,致力解決員工子女教育問題……

  “研發創新是企業保持卓越和領先的動力。”姜濱說,歌爾股份每年將銷售收入的6%至8%投入研發,在中國以及海外等多地設立了研發中心,已經形成了以聲光電為主要技術方向的研發與創新能力。“我們現在打了一個基礎,下一步還要繼續加大力度、夯實基礎,吸引更多天下英才,建立更加完備的人才體系。”姜濱說。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