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促進製造業與服務業高效融合
http://www.crntt.hk   2022-01-06 08:56:20
  中評社北京1月6日電/“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加快推進製造強國、質量強國建設,促進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是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增強製造業核心競爭力、培育現代產業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

  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提升製造業核心競爭力。在疫情衝擊和全球產業鏈深度重構的背景下,進一步提振工業經濟實力,促進實體經濟健康發展已刻不容緩。從行業規律來看,受數字技術變革和商業模式創新等多重因素影響,現代產業跨界融合越來越明顯,突出表現是在現代生產過程中,製造業的生產流通過程日益出現服務化元素,而借助於產業鏈的縱向拓展和橫向延伸,服務業也與製造業深度綁定。這種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共生的現象,被稱為“兩業融合”。

  服務業是拉動經濟主力

  產業融合源於不斷演進的工業化進程。由於不同產業之間利潤率存在差異,勞動力會從第一產業轉向第二產業,再從第二產業轉向第三產業。現代產業的發展導致第一和第二產業比重下降,而第三產業(服務業)占比隨之提升。從全球來看,經濟服務化趨勢非常明顯,世界銀行統計顯示,2000年全球服務業增加值在全球生產總值(GDP)中的占比為60.17%,2009年為63.89%,2019年上升至69.97%。

  世界主要經濟體的發展經驗表明,全球經濟日益呈現如下特征:製造業和農業對GDP的拉動作用相對下降,而服務業對GDP的貢獻逐漸上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

  在日益精細化的現代產業分工體系下,服務業深度融入其他產業的生產過程,尤其是專業性強、創新活躍、產業融合度高、帶動作用顯著的生產性服務業,已成為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引領產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的主力軍。

  製造業服務化成各國共識

  基於製造業和服務業日益普遍的跨界融合現象,特別是研發設計、第三方物流、融資租賃、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檢驗檢測認證、電子商務、商務咨詢、服務外包、售後、人力資源和品牌建設等生產性服務業對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作用,世界各國都把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融合發展作為一項重要政策推進。

  美國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提出“現代製造”理念,其先進製造夥伴(AMP)2.0計劃(2014年)致力於提供製造業所需“中間服務”解決方案,包括專業技術、供應鏈夥伴、融資渠道等。同為發達國家的英國也早在2006年就提出了“複雜產品系統創新中心”計劃。美英兩國政府均試圖通過向製造業注入更多服務元素,推動製造業服務化發展。

  歐盟促進兩業融合政策具有明顯的連續性,從提出“延伸性產品”概念的“歐盟第五框架計劃(FP5)”(1998年)到“FP7計劃”(2007年),均聚焦不斷出現的新需求,通過製造業服務化,應對日益消失的產業邊界。

  德國在“工業4.0計劃”(2013年)中,提出“互聯網+製造業”理念,試圖將信息物理融合系統(CPS)與製造業發展深度融合,實現製造業智能化。通過企業內部的靈活生產和不同企業之間的橫向集成,實現生產廠商、消費端和物流系統更高水平的萬物互聯,進一步重塑德國製造業競爭優勢,引領全球製造業新規則制定。德國工業4.0計劃的本質,是通過不斷融合服務要素推動製造業的現代化轉型。

  這些傳統意義上的製造業強國,都意識到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的巨大作用,積極推動其深度融合,以期保持本國製造業在新生產組織方式下的競爭力。

  多形態融合模式初步顯現

  為提振製造業國際競爭力,推動製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發展逐漸成為我國社會共識。2017年,國家發改委印發《服務業創新發展大綱(2017—2025年)》,明確提出要推動服務向製造拓展,搭建服務製造融合平台,強化服務業對先進製造業的全產業鏈支撐。2019年,《關於推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培育融合發展新業態新模式,探索重點行業重點領域融合發展新路徑。2020年,《十五部門關於進一步促進服務型製造發展的指導意見》再次明確,要積極利用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新製造、催生新服務,推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

  在推動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實踐中,我國已探索出一條從製造業服務外包,到服務業向製造業延伸的多形態融合模式。尤其是在數字技術興起之後,出現了一種全新的生產組織方式:電子製造服務業。這種生產模式本質即是數字技術推動下的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比如,三一重工從2016年至2021年先後推出了客戶關係管理(CRM)、三一客戶雲、智慧服務系統等一系列數字系統,實時感知設備運行狀態,快速響應客戶需求,成為全球製造業的“燈塔工廠”。除了從傳統製造業向服務業高效延伸的模式外,還有服務業企業借助數字化技術,實現向製造業的延伸。電商企業京東集團提出的“用戶直連製造(C2M)智能工廠”,通過人工智能、5G、物聯網和雲計算,將消費者個性化和多元化需求快速傳導到生產端,根據需求決定生產,提高了生產、消費和流通環節的資源配置效率。

  總體來看,在服務業占據相對主導地位的現代產業組織體系下,推動生產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細化轉變,助力製造業由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引導製造業企業延伸服務鏈條、促進服務增值,不僅是促進製造業向高端、智能、綠色、服務方向發展,培育製造業競爭新優勢的重要實現路徑,也是有效防範經濟過度服務化潛在危害的有效手段。

  在兩業融合的實踐探索中,我國製造業和服務業走上了一條依托有效融合,壯大實體經濟的道路,兩業融合規模與日俱增。《中國工業互聯網產業經濟發展白皮書(2021)》測算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工業互聯網直接產業增加值規模為0.95萬億元,帶動就業603萬人;滲透產業增加值規模為2.62萬億元,帶動就業2126萬人。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