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黃群慧:在協調發展中扎實推進共同富裕
http://www.crntt.hk   2022-01-06 08:56:48
  中評社北京1月6日電/2021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正確認識和把握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目標和實踐途徑。實現共同富裕目標,首先要通過全國人民共同奮鬥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後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這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也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要穩步向這一目標邁進,需要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過程中探索出一條具有平衡性、協調性和包容性的高質量發展路徑,在發展的過程中共享發展成果。這就意味著發展的過程要協調,以協調發展實現共享發展的結果,強調通過區域平衡發展、產業協調發展、企業競合共生的協調發展路徑,既促進生產力發展、實現富裕,又縮小貧富差距、實現共享。協調發展是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要在2035年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必須以協調發展理念為指導,積極推進區域、城鄉、產業、企業的協調平衡發展。

  重視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促進共同富裕的作用,提升區域協調發展水平,增強區域政策的協調性和平衡性

  區域協調發展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新中國成立後至改革開放前的計劃經濟時期,國家重大生產力布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改革開放後,沿海開放戰略和市場化資源配置機制逐步完善,東部沿海地區發展迅速,形成了東中西梯度發展格局。2000年以來,隨著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等區域戰略先後付諸實施,區域發展的不平衡不協調問題有所緩解。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深入實施已有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基礎上,又積極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等戰略,區域協調發展取得重大進展,從人民生活水平、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社會通達程度、地區比較優勢發揮和綠色低碳協同發展等方面考察,區域間的差距都有明顯縮小,其中基礎設施通達程度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兩方面的表現更為突出。但在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方面,區域間的差距仍然較大。總體來看,當前各地區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發展還不夠均衡,促進各地區相對均衡發展仍是一項長期性的艱巨任務。而且,雖然東中西部區域發展差距逐步縮小,但是南北之間的差距有所擴大,東北三省的經濟增速自2013年以來一直顯著低於全國增速。

  從共同富裕視角審視區域發展問題,一方面,這對區域協調發展提出更高要求,制定和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就顯得更為重要,2021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提出,區域政策要增強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另一方面,也要調整區域協調發展的思路,更加強調以人為核心的區域發展戰略。區域發展戰略的制定要尊重客觀經濟規律,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允許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共同富裕本質是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勞動力跨區域流動有利於提高全體人民收入水平,這就要求進一步打破人員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盡快實現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形成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場,改革土地管理制度,使人員流動和要素轉移更加暢通無阻。從共同富裕角度看,區域協調發展不僅意味著人均GDP低的地區對人均GDP高的地區的追趕,而且更加強調縮小不同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通達程度等方面的差距。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無疑是一項促進共同富裕的針對性政策。要增強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使這些優勢區域集聚更多流動人口、提高流動人口收入水平。與此同時,還要強化其他地區保障糧食能源安全、生態安全、邊疆安全等方面的主體功能。要全面建立生態補償制度,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建立健全區際利益補償和調節機制,切實加大生態補償、財政轉移支付、利益補償的力度,縮小區域人均財政支出差異,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支持力度,推動主體功能區和欠發達地區的居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基礎設施水平、收入和消費水平等提升速度高於發達地區。

  協同推進城鎮化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提升城鄉協調發展水平,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城鄉差距一直是我國協調發展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改革開放之初,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提高了農村勞動力和土地資源的配置效率,再加上對工農產品價格的調整,農村居民收入快速上升,1978—1983年期間城鄉居民收入比曾出現過短暫下降,1983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達到歷史最低水平,城鄉收入比為1.82倍。之後,隨著城市改革的不斷深入、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速推進,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加大。到2007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達到最高水平,城鄉收入比為3.14倍。此後,隨著一系列促進農民增收的政策開始顯現效果,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呈現明顯下降趨勢。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實行的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脫貧攻堅戰和鄉村振興戰略,提高了農村居民的收入與福利待遇,縮小了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到2020年城鄉收入比已降到2.56倍。特別是2016年以來,隨著精准脫貧效果逐步顯現,農村地區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得到明顯提升。

  進入新時代,我國積極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縮小城鄉差距、提升城鄉協調發展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從共同富裕的要求看,還需要進一步協同推進這兩個戰略,這也有助於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求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而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要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托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鄉村協調聯動發展,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機制,加快步伐和加大力度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要提高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和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二者之間的協同性,最為關鍵的是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產業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形成城鄉生產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的完善的政策體系。在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總體上城鎮化水平落後於工業化水平,農業現代化水平落後於工業現代化水平,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還不夠,為此,必須針對協同發展的這些“短板”,以國家投資為引導,吸引大量社會資本進行大量的“補短型”投資。從產業看,要以信息化水平提升為手段,促進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提高工業和農業發展的協同性,豐富鄉村經濟業態,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和農民收入水平;從區域看,打破城鄉要素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促進鄉村與城鎮的融合發展,在推進都市圈建設、城市群一體化發展中包容和帶動縣城、鄉鎮發展,提升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改善鄉村人居環境,提高農村居民財產收入水平。

  從體制機制上扭轉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結構失衡,推進金融、房地產與實體經濟的協調發展,縮小行業收入差距

  近些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的矛盾主要方面在供給側,而供給側矛盾雖然有周期性和總量性的因素,但根源還是結構性失衡,主要表現為金融和房地產的發展與實體經濟失衡。一直以來,金融等虛擬經濟部門不斷擴大,導致出現“脫實向虛”的發展趨勢。2011年中國製造業占GDP比例為32.1%,到2020年快速下降到26.2%;而金融業增加值占GDP比例從2011年的6.3%提高到2016年的8.4%,已超過美國在2008年發生金融危機時的最高比例7.8%。雖然近些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加大,“脫實向虛”趨勢有所遏制,但金融增加值占GDP比例仍保持在8%左右。在金融業快速增長的同時,實體經濟卻普遍面臨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大量資金在金融系統內自我循環或流入房地產行業,助推實體經濟資金成本不斷提升,金融、房地產與實體經濟之間的發展更加不協調。這種失衡在從業人員收入上的體現,就是金融、房地產業員工收入水平遠高於實體經濟各行業員工收入水平。2003年以來,城鎮非私營單位金融業人均工資與製造業人均工資之比從1.6倍上升到2010年的2.3倍,隨後有下降的趨勢,到2019年仍有1.7倍。製造業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其與金融、房地產業發展的不協調問題不僅不利於經濟高質量發展,而且由此帶來的收入差距擴大還是分配不公的表現,從共同富裕的要求看,必須要加以清理和規範。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