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全球看,雖然貿易、就業和收入等領域都保持恢復,但整體復甦依然脆弱,充滿了不平衡性,包括在國家、企業、人群間的失衡現象依然存在,將最終對經濟復甦效果產生實際影響。同時,疫情的衝擊也將對全球經濟帶來某些結構性變化,部分行業、技術及經濟行為等方面將與疫情前呈現較大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特殊背景下,民族主義、民粹主義、保守主義等社會思潮被進一步放大。美國年初發生的“國會山”騷亂事件震驚全球,政治環境反射出經濟社會中的脆弱性其來有自。從整年來看,美國對中國在防疫、疫苗方面的經驗與成績視而不見,反而在“疫苗聯盟”等方面走出了分裂全球的路徑。兩個大國若無法合作,只能使保守主義下的社會撕裂進一步加劇,使全球疫情下的經濟分化進一步擴大,使疫情的控制更加不易,使疫情後的復甦倍加脆弱。
新的一年,對全球經濟前景或可以保持謹慎樂觀。隨著疫情形勢、市場需求及勞動力市場等恢復趨穩,供應方壓力將有所緩解。預計,通脹將在2021年年底至2022年年初達到峰值,並在2023年左右逐步下降至3%左右。但也必須注意,多種失衡與差異加劇了經濟復甦的不確定性和下行風險。
疫情後的經濟復甦是公共財政改革的機遇,這將對未來經濟結構更新產生深遠影響。但大部分國家對此評估與準備不足,中期政策設計不足,如疫情期間的債務增長是維護經濟穩定的必要措施,但有必要將財政支持重新分配給投資領域以支撐中期增長,特別是在教育和基礎設施領域。就目前情況而言,部分國家仍然缺少公共財政的中期使用計劃。各國政府需清醒地認識到,清晰、健全和負責任的財政框架將有效鞏固更強勁、更迅速的經濟復甦,並減少失衡風險。此外,疫情讓人類更加關心健康與環保。在氣候變化議題上,日益增長的減排雄心與實際執行情況存在失衡,清潔能源和基礎設施投資仍有待加強。
未來,各經濟體須將重點放在應對經濟前景中的不確定性,和復甦中出現的較為嚴重的通脹壓力等方面,對疫情防控、供應鏈受限、通貨膨脹和公共政策失調等風險給予持續關切。在世界如此脆弱之時,我們更需要認識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性,加強合作,應對不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