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提升財政政策效能 走精准發力的可持續之路
http://www.crntt.hk   2021-12-22 15:35:50
  中評社北京12月22日電/據中國青年報社評,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仍在加速演變,疫情全球流行和國際形勢、地緣政治的高度不確定相互叠加。同時,我國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財政收支矛盾風險突出,財政任務艱巨,一系列經濟社會目標的實現急需更加積極有為的財政政策。近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22年經濟工作作出了部署,會議對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提出了更高要求,指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續”。

  進一步充分發揮財政政策作用,必須兼顧考慮財政承受能力和防範化解風險。這便要求2022年在繼續保持財政政策積極取向的同時,把提升效能擺在突出位置,同時要注重精准,確保財政政策的有效性,讓政策和資金發揮可持續的作用。

  在此需要特別回顧2020年我國財稅部門統籌兼顧政策有效性與精准、可持續性的做法。2020年,我國經受了前所未有的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相比全球其他經濟體,中國已領先一步控制疫情影響、率先實現了經濟回歸常態化。這一成績的取得來之不易,也與我國實行大規模、大力度的積極財政政策密不可分。數據上也能夠看出,在這一時段內,衡量財政政策的幾大指標都明顯提升,如財政赤字率為3.6%左右,地方政府專項債務從2.15萬億元提高到3.75萬億元,另外還發行了1萬億元的抗疫特別國債。財政政策的“組合拳”,既充分發揮了兜牢底線、提振經濟的效應,又有效抵禦了收支失衡、壓力劇增的風險,彰顯了我國的制度優勢與運行特色。

  下一階段,國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然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的改革任務仍然艱巨,且問題相互交織,確保財政可持續性發展有助於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發揮財政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作用。從財政政策的發力方向上看,除了適當增加財政收入來源,調整財政赤字,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外,下一步更應突出財政政策的“提質”要求和“增效”導向。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對衝經濟下行,短期內見效快的辦法就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不僅要規範“舊基建”,也要適度加速“新基建”。比如在實現產業的數字化過程中,產前、產中、產後各個環節將產生大量的投資機會。在這一過程中,可以找准切入點,探索實現“綠色賦能”“服務賦能”多重目標的路徑和方案。

  另一方面,為實現經濟社會目標和財政可持續發展的“雙向兼顧”,也應做好經濟風險與財政風險的權衡。國際清算銀行(BIS)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第二季度,我國政府部門杠杆率為52.4%,明顯低於主要發達經濟體杠杆率均值。從這一指標看,我國政府仍具備增加杠杆的空間,提高地方專項債規模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地方政府為了解決資金缺口或拉動投資,利用各類市場主體、金融工具進行變相舉債,導致地方隱性債務底數不清、風險累積較大。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提出,要確保隱性債務監管不放鬆,保持財政的可持續性。可以看出,無論從決策部署還是到具體實施,都強調平衡好“提效能”與“防風險”關係,體現了對政策有效性和可持續性的關注。

  事實上,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財政始終圍繞著改革、發展、穩定三大目標發揮關鍵性作用。我們應對疫情衝擊和國內外局勢變化的過程,也是推進財政體制改革的重要時機。財政制度要圍繞財政可持續發展抓住變革契機,既要提升效能、精准發力,也要審時度勢推行強化預算透明度、優化稅制結構、提高社保全國統籌程度等重點領域的改革。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