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焦裕祿的“平凡之路”震撼人心
http://www.crntt.hk   2021-12-21 11:13:28
 
  影片開頭便用客觀講述的畫外音的形式告訴觀眾:他愛我們,我的奶奶、我的母親、我的兄弟姐妹,這句話揭示出電影的第二大方向,也即描寫焦裕祿作為一個普通人生活的點滴。悶頭幹活、沉默寡言,甚至有些粗枝大葉,他在多數情況下是妻子的聆聽者。在影片中我們發現,焦裕祿在嚴格意義上並不算是一個體貼的好丈夫,因為工作忽略了妻子的苦,不顧妻子俊雅的疼惜和勸阻,甚至想要妻子拖家帶口降低生活質量來支持他,而在妻子憤而離去後卻只是沉默著皺起眉頭。同時,他又帶著一些笨拙的可愛:會在央求妻子借白面後乖乖聽從指揮去幹活,工作上有成就便拉著愛人大笑跳舞,不善言辭只能用樸實直白的話誇妻子“最好了”。作為丈夫的焦裕祿,讓我們看到了可貴的“煙火氣”,在一地雞毛的生活中平凡夫妻的相守相依,卻也是生活中最溫情的一筆。

  在觀影過程中,我們被全家團圓的場面所觸動,但也不難發現,焦裕祿在對待子女時是嚴父,他一直遵守自己的教育理念:讓孩子們盡早了解生活的艱辛,以期養成艱苦樸素的習慣。影片還通過“批評兒子看白戲”“鍛煉女兒賣鹹菜”兩個小的戲劇事件,具體展現了焦裕祿的嚴父形象。但溫情依然是父親與兒女之間的主打色,如在與女兒一同吆喝賣鹹菜的過程中,他就用自己獨有的幽默方式,以身作則地教女兒獨立,在那段略顯詼諧的表演中,觀眾也能夠只把他看作是一個和藹的、善於苦中作樂的父親。

  片中“博山生死別”部分,對焦裕祿與母親短暫相處的展現,是影片末尾最為動人的小高潮。離家十年的焦裕祿在時日無多時歸鄉探母,此處的設計遵循了我國傳統的母慈子孝的道德標準,以及國人的故土情結,因此很容易調動銀幕外的情緒與之共情。在母親面前的焦裕祿形象,無疑是最鮮活的,他不再是教導孩子的父親,也不再是給妻子依靠的丈夫,只是一個依戀母親的赤子。而老母的一句“家里很多年沒這麼熱鬧了”,也表明了母親對兒子常年奔波在外的疼惜,同時,片中用《岳母刺字》的戲曲片段,以隱喻的手法牽出了本片另一個矛盾點:自古忠孝難兩全。也許因為焦裕祿不能常年陪伴母親,所以他將母親的教導銘記於心,時刻不敢忘懷,並將“做個好人”的要求作為優良的家風延續到了自己對兒女的教育上。或許這便是他對孝順的個人詮釋,在生命的最後時光里,他只能用幾日陪伴以及臨別時的虔誠叩首來補償母親,表達自己多年來以及今後再也無法在身邊盡孝,讓母親白髮人送黑發人的不舍和歉意。

  相對於之前的同類題材影視作品,《我的父親焦裕祿》向我們展現了更多焦裕祿作為平凡人的一面,可謂焦裕祿的“平凡之路”。但正如影片結尾所說:若能做一個心里時時刻刻裝著百姓的人,如此一生,雖平凡,也光榮。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