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嚴安林。(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
中評社香港12月20日電(記者 段曉魯 沈而忱)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嚴安林日前出席“百年變局下的大國關係與台灣問題”研討會時指出,當前乃至於未來一段時間裡兩岸關係發展中面臨與出現的困難,甚至統一所面臨的障礙,都是一時的,不是永久的,無論是兩岸關係所處的外在環境,還是兩岸關係發展中所面臨的問題,都必然會隨著中國大陸的發展與兩岸關係演進而得到改變,都會隨著中國國家統一進程的推進而得到克服。
嚴安林表示,2016年5月20日蔡英文上台與民進黨二度執政以來,可以視之為兩岸關係進入了不同於以往的“轉型時期”,即“兩岸關係轉型時期”,這是台灣政治社會、中國大陸對台政策與影響兩岸關係的國際和亞太地區局勢與力量共同作用下的結果,是“台獨”的猖獗期,也是統一工作“黎明前的困難期”,需要保持戰略定力,積極化解困難、風險與挑戰,推動兩岸關係走向國家完全統一的光明未來。
嚴安林認為,2016年以來台海兩岸關係發展進入“轉型時期”,這一階段台灣問題的國際背景、台灣政治社會與中國大陸對台政策的轉型,最終導致了兩岸關係的轉型。
一、台灣問題的國際環境新變化的轉型。主要是美國政府台海政策由主張“和平解決”與“和平統一”,轉向反對統一、甚至阻撓統一。1979年中美關係正常化後,美國儘管通過“與台灣關係法”等,繼續與台灣當局保持“民間關係”、實質上是“半官方關係”,但對於台灣前途與中國的統一,大體上是保持了只要是和平的方式,美國就尊重的基本立場。但在近40年來中國的發展被美國視作戰略上“威脅”,進而視中國為“戰略競爭對手”之後,美國政府實際上是拋棄了“一個中國政策”,只強調台海地區的和平穩定,不再強調兩岸問題的“和平解決”(克林頓政府一度提出“和平統一”政策),而且開始反對、甚至設法阻撓中國的最終統一。
二、台灣政治社會對於統一與“台獨”認知的轉型。即由“統一有理”轉向“統一無理”、由“‘台獨’有罪”轉向“‘台獨’無罪”的台灣社會認知的轉變。源自20世紀90年代台灣社會“本土化”“民主化”與“國際化”,最終導致“台獨民主化”。即“台獨”披上“民主”的外衣,“台獨”的主張與訴求及其形態借助“民主”與“民意”的包裝來進行,並且進行實踐。綠營學者童振源曾提出“台灣的民主化根本性改變中華民國的本質,使得中華民國等同於台灣,台灣成為事實主權獨立的國家”,“民進黨既然參與修改‘中華民國憲法’,並且全面參與各項選舉,便無法再否定‘中華民國憲法’與體制的合法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