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11日電/近日,證監會針對慕思上市發出了一份問詢函。其中一個問題是,要求慕思就廣告中出現的外國人說明其基本情況以及其與公司產品的關係;同時說明公司是否對外宣傳此人、是否與實際情況相符,對外宣傳自身產品是否表述恰當和是否存在虛假宣傳。這引發了人們對一些“真國產”卻掛“假洋牌”的討論。
假洋牌,一個除了名字,其他都是國產的品牌,但嚴格來說,這些洋元素可能都是“國產”的。比如,前不久謊稱日本製造的某網紅鐵鍋,為其代言的“日本匠人”竟是中國演員。還有一些假洋品牌耍起小聰明,規規矩矩地註冊了境外商標,自以為有了國外的“出世紙”,就能堂堂正正地做個外國品牌了。殊不知,只要產品並沒經過國外的監管體系,還是在國內生產,照樣還是“Made in China”。
明明是國產貨,為何熱衷於披“洋皮”?其成因可能會比較複雜,但結果無他,暴利也。之所以說假洋牌的成因複雜,是因為早期國牌在市場上曾一度不受待見,尤其是在一些輕工業產品上,由於起步較晚,在生產工藝、產品質量以及銷售服務上,與已經有了多年發展積累的國外品牌相比,確實有不小差距。消費者擇優而選無可厚非,但在某些程度上也埋下了“崇洋”市場導向的種子。而企業一方面有自卑心理作祟,另一方面為自身發展也會有意迎合市場所好,漸漸向“洋味”靠攏。也正因此,讓部分企業嘗到了甜頭,“假洋牌”也由此泛濫。
暴利是真的暴利。之所以把自己打造成國外品牌,目的除了營造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標簽之外,更重要的是,有了讓價格向真洋牌看齊的“底氣”。一些經過包裝成為“歐典”“歐式”的假洋牌,研發生產銷售都在國內,而用料不見得都是進口材料,但其價格卻真的讓你有種去了國外買東西的感覺,可見其暴利之暴。可調侃歸調侃,假洋牌的實質就是用虛假宣傳,誤導甚至欺騙消費者,這已涉嫌違法。
何必迷戀“洋皮”呢?近年來,隨著我國製造業水平不斷提升,國貨悄然崛起。如今,提起國貨也不再是從前的印象,物美價優成為不少國貨的代名詞,消費者也更願意為高品質的國貨“充值信仰”了。其實,不少假洋牌是有底子的,但就是舍不得那塊看似吸金的“洋面子”。在品牌打造上走了捷徑固然討巧,但也將自身品牌置於一個謊言中。而企業前期雖然能借助謊言做大做強,但當謊言被戳破,所有的成績都有可能因此付之東流。這筆賬算下來,得不償失。而在今天的網絡傳播語境下,與其費盡心思將自己包裝成一個“洋品牌”,倒不如踏踏實實地做自己。實踐證明,無論是洋品牌,還是國產品牌,只有尊重消費者、用心做好產品,才能贏得信任、最後贏得市場。
來源:廣州日報 作者:陳文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