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國共內戰後期,“一國異制”在內蒙古宣布結束。
1959年3月26日,達賴喇嘛宣布“西藏獨立”,成立“西藏臨時政府”,以失敗告終,逃往印度。兩天後,即3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決定,廢除西藏“封建農奴制”和政教合一體制,100多萬農奴(內含20多萬奴隸)翻身成為自由人。
自此,孫中山先生所開創的“一國異制”在內外蒙古和西藏地區全部結束。從1912年2月6日南京的開始,到1959年3月28日西藏的結束,孫中山先生所開創的“一國異制”經歷47年的歲月,時間不算短,所以始於“中華民國”建國之初的“一國異制”實際就是“中華民國”行之有年的“建國傳統”。
二、孫中山的“一國異制”和鄧小平的“一國兩制”有什麼區別
在筆者看來,兩者區別就如同台灣米和大陸米的區別。各取一粒米,放在顯微鏡下,請最有經驗的老農或者最有學識的農業科學家來觀看,也不一定能分清楚,誰是台灣米,誰是大陸米,兩者沒有多大區別。
但是對於有“心結”的人來說,台灣米和大陸米有天壤之別:“台灣米”就是“愛台米”,大陸米若是吃上一口,弄不好就是“舔中賣台米”……
孫中山的“一國異制”和鄧小平的“一國兩制”,如果非要說出一個區別來,祇能說是產地和來源有不同:“一國異制”來源於孫中山,“一國兩制”來源於鄧小平;“一國異制”產自1912年2月那個時空的“中華民國”首都南京;“一國兩制”產自1982年1月那個時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
考慮到孫中山的“一國異制”和鄧小平的“一國兩制”沒有本質區別,都是指在一個國家之內,執政者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迫於政治現實,作出政治妥協,同意在不同的地區實行不一樣的社會制度。因此為了打破“台獨”民粹,消除兩岸門戶之見,在尋求未來和平統一的征程中,需要實現兩個“合體”:一是1912年2月的“中華民國”“建國傳統”與1982年1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岸構想”實現合體;二是孫中山的“一國異制”和鄧小平的“一國兩制”實現合體,成“一國異(兩)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