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10月13日,2020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第一階段)高級別會議在雲南昆明閉幕,會議正式通過“昆明宣言”,呼籲各方採取行動,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新華社 |
中評社香港10月27日電/今年2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與自然和平相處》報告,向全球公衆闡述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和污染三大危機,新冠疫情確實在拉高世人的公共危機意識。去年有一場重要性毫不遜於奧運的大會也因疫情推遲到了今年,這就是上周於中國昆明舉辦的2020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其中的“重頭戲”《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必須指定未來十年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目標。上一個十年COP10所制定的2011到2020年“愛知目標”沒有一條完全實現,這項涉及全人類的事業也正處於危機時刻。
法國《歐洲時報》10月21日載文《〈昆明宣言〉將踐行“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文章說,上周三,作為COP15第一階段會議的主要成果,旨在十年內扭轉生物多樣性喪失局面的《昆明宣言》獲得通過。196個締約方通過這份宣言承諾,確保制定、通過和實施一個有效的“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最遲在2030年使生物多樣性走上恢複之路,進而全面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2050年願景。宣言還作出增加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實施上述框架所需的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支持等承諾,東道主中國已宣布率先出資15億人民幣成立相關基金。
一份清晰的政治承諾無疑會增強人們對“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達成和落實的信心。國際高度關注中國第一次主辦如此高規格的生態環境多邊會談,由中國起草的《昆明宣言》和同期舉辦的生態文明論壇,將中國對生態環境保護的目標表達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也無疑會釋明中國願同世界各國、國際組織攜手合作,共同推進全球生態環境治理的立場和誠意。
按議程和宣言承諾,被聯合國將稱為“巴黎協定式”的“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將於明年上半年在昆明達成。昆明COP15於全球生物多樣性的歷史意義,應可比擬當年的巴黎氣候大會。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之間存在內在聯系,這兩者相互依存,不能孤立應對,需要綜合的解決方案。
不過,《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完整度、有效性,各個國家參與的興趣、政治意願,都與氣候公約存在差距。氣候變化如今已經成為各國政治和企業議程的一部分,是最受關注的公共議題,而生物多樣性得到的關注和投入遠不能及。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責任和成本,也多局限於具體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國際合作弱、資源配置差。即便是發達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這件事因為涉及經濟、政治、科學、道德等多個範疇,政治家、科學家、公衆各方也難以達成共識,公共治理能力甚至落後於私人投入。這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義、價值是不相匹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