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香港突破發展瓶頸,需凝聚三點共識
http://www.crntt.hk   2021-10-17 08:21:09
  中評社北京10月17日電/香港的經濟和民生問題一直在深層次矛盾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住房問題是其中影響香港發展最突出和最迫切的重中之重。單一化的經濟結構導致香港地產業存在嚴重的壟斷獨大情況,又以保護生態環境、控制財政支出等名義捆綁民意,使得長久以來香港一直處於住房困局。房價不斷上漲的同時,大量脆弱群體無房或者居住條件惡劣。這一問題積重難返,持續衍生出貧富差距拉大、青年發展受困、階層固化等社會問題。

  環球時報發表中國社科院政治學研究所當代中國政治研究室副主任陳承新文章表示,林鄭特首在最新一期施政報告中對如何破局香港住房問題提出多管齊下增加土地供應和房屋供應的詳細方案。如果這些舉措得到全部落實,未來香港住宅供應量將大大增加,香港市民的居住條件將大大改善。但綜合評估當前規劃設想的風險和可操作性,最重要一點在於突破香港固有思維,在全社會層面贏得三點共識。

  文章提出,共識之一,國安為先才有家。當前香港由亂及治,是因為國安法及時有力的實施和對愛國者治港原則的秉持。施政報告設“‘一國兩制’行穩致遠”專章,首先強調的是保證“一國兩制”在香港行穩致遠,說明特區政府維護國家安全的自覺性在不斷增強。一方面,面對由亂到治、由治到興的重大轉折,當下就是自回歸以來為香港基本法第23條立法的最佳時機。這項工作的重點之一在於,提高香港全社會以安為先的認識。配合檢視或激活現有法例,執行部門有法可用、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另一方面,不可放鬆對各路亂港勢力的警惕。美國社會大病未愈,西方世界問題重重,但他們依然不會放棄多年在港澳台尤其是香港的布局,不會放棄以港澳台牌面的隨時變化來打擊中國這個勁敵,相關的一些制裁措施仍在執行當中。美西方不等於整個西方。香港只要重新實現穩定,有國家的鼎力支持,又有高度自治的特殊條件,發展運勢只會比過去更好。

  共識之二,好漢不只提當年勇。長期以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在獲取先發優勢之後一直在思想理念、區域布局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優越感。思想觀念上,“一路向北”帶貶義,對岸的深圳等內地城市無論經濟社會發展還是人文素養至多是“鄉下親戚”。區域發展和產業布局上,香港以金融業為主導的經濟重心都集中於港島及周邊地區,北部具有靠近內地的優勢,卻缺乏成規模產業帶動發展,一直是毗鄰內地的遠郊落後地區,承接殯葬、垃圾處理等業態,忽視口岸經濟功能。現實結果是,僅一河之隔,兩地整體差距日益拉大。此次施政報告提出港深雙城規劃,建設“北部都會區”、深港合作再出發,實為特區政府發展思維的破局,是認清自己短板不足以後主動融入內地大灣區、實現資源共享的突破口,也是香港深受發展瓶頸制約後及時反思和決意突圍的結果。

  目前“北部都會區”只是個概念,還面臨許多風險和考驗。要避免以往新規劃落實到最後往往都成了地產項目的窠臼,不僅需要注意吸取以往英式社會福利制度與市場調節機制產生矛盾後帶來的經驗教訓,而且需要著重考慮如何與深圳真正銜接,真正在產業等各個方面形成同頻共振、有機融合。

  共識之三,“小家”匯“大家”,才有真未來。2021年的施政報告直指住房、養老等幾大慣常的民生痛點,覆蓋到老弱病殘幼、婦女、少數族裔等幾乎所有的脆弱群體。如此直面痛點,在展現特區政府擔當作為的決心和勇氣的背後,是中央早已將解決香港社會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放到國家一盤大棋中,方使原本有些棘手的問題豁然開朗。十四五規劃、大灣區建設,包括中聯辦頻繁走訪基層及“北部都會區”與“雙城三圈”概念的提出,與中央的支持密不可分。特區政府新近的施政舉措表明,當前香港專心搞發展的時機已經到來,香港全面融入祖國的條件已經越來越成熟。深港合作是第一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是小圈,以此撬動並輻射擴展香港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位置,則是一項長遠任務。抓住國家發展機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是本次施政報告向香港社會傳遞出來的一個越來越清晰的信號。在這一過程中,如何引導香港市民在國家藍圖中尋求定位本港未來,如何讓香港社會各界都能認識和體會到,融入國家大局謀發展才有可期未來,特區政府、駐港部門及有關社會團體人士任重而道遠。

  文章強調,香港已經走到由治到興的發展關鍵轉型路口。在粵港澳大灣區中重新啟航的香港,既要在認識上真正樹立國安為先、融入大局謀發展的思維,又需要在發展規劃上合作共贏,才能最大限度打破目前面臨的發展瓶頸。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