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國慶佳節,天安門廣場和長安街沿線的花壇如約亮相,圖為“高質量發展”花壇。(圖片來源:新華網) |
中評社香港10月15日電/我們將經濟滯脹定義為經濟停滯、同時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上升。就像習慣了大流行一樣,未來幾年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不得不習慣經濟滯脹。
西班牙《國家報》網站10月11日載文《中國與困擾我們的滯脹》,文章說,衆所周知,任何依賴在形成之前和之後都有其必須承擔和支付的經濟和社會成本。我們經歷了20多年的全球化,中國是主角。20多年來,我們一直享受較低的制造價格,這提高了家庭購買力,降低了經濟中的通脹壓力。
但是,如果中國或亞洲大陸在這種依賴不斷加深的同時考慮進行新的能源轉型,結果會怎樣?如果說最近幾個月我們得到了一些教訓,那就是能源轉型沒有零成本,需要為此做出明確的經濟努力,并改變習慣。換句話說,假設我們的日常消費,無論是個人還是工業消費,從不可再生能源轉向可再生能源,就會產生相關的改造成本,如我們已經開始承受的電費。
在這種能源轉型情況下,必須指出,中國經濟未來15年發展的新口號是“共同富裕”,不僅要提高人均收入,確保更多人過上富裕的生活,還要降低污染水平,改善城市的空氣質量。簡而言之,與所有發達經濟體一樣,中國希望改善公民的生活質量,擁有一個新的中產群體。
這一目標還涉及減少環境污染。但這有可能進一步加劇全球供應鏈的壓力,而中國是世界工廠,實際上這意味著放緩或者阻止生產活動,隨之而來的是全球性短缺。可以說,一場帶來全球滯脹新局面的完美風暴正在醞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