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出現毫無顧忌地利用古人、名人的身份、名聲進行文化造假?西班牙作家恩裡克·比拉-馬塔斯說得好“有時候想出一句妙句,但是從我嘴裡說出沒有分量,就假裝這是莎士比亞說的,大家都覺得這果然是一句妙句然後廣為傳播。”這可謂是對熱衷於傍古人、傍名人的心理的絕妙注腳。
其實,這還與我們的文化環境和流行文化的風氣,有很大關係。如今,在消費文化原則的指導下、商業利益的訴求下,影視劇生產製作、圖書出版、歌曲創作、文學創作等領域中,出現了抄襲、盜版、山寨、代筆等種種造假行為,一些有名無實的偽文化、偽文藝流行,這不僅凸顯文化原創力的匱乏,更敗壞了創作的風氣、文化的風氣。
歷史上的名人,往往具有很大的社會和文化的價值,具備文化上的影響力和號召力,而他們的作品往往具有影響傳播的作用。因此,假造、濫造這些歷史上的名人的思想、觀點、語句,甚至為網上流傳的那些淺薄蒼白的偽雞湯貼上古人、名人的標簽,就是這些造假者假托、騙取和盜用這些古人、名人的這種社會和文化的價值與影響力,利用大眾崇拜名人的心理,以“零成本”來行其急功近利之實,以達到個人私欲的目的。眾多學者專家網友直斥這首“杜甫網紅詩”是為了收割“流量”,正是擊中了托名作偽者的要害。
我們知道,歷史上的名人的思想、觀點或作品,實際上是這些名人為我們後人提供的一種特定精神文化服務,正是為了接受和享受這種特定的精神服務即特定對象的精神成果,我們才去閱讀他們的作品,接受他們思想的影響,因此,歷史上的名人的思想成果是當事人在一定的歷史時期由自己創作完成的,如果假托古人、名人,欺世盜名,偽造文化產品、文藝產品,就構成了對名人作品受眾的惡意欺騙。
所以,盜用古人、名人之名,以行一己私利,是不能容忍的文化造假、欺騙。這種文化造假,是對精神思想的戕害。這給予我們的警覺就是,在如今這樣一個信息紛亂蕪雜的時代,公眾需要提高自己的明辨能力,對那些所謂流行的、熱點的東西,不盲從、不輕信,作為文化媒體也有責任釐清事實、傳播更有價值、更有意義、更真實的資訊信息。所以,剝去這種文化欺騙的偽裝,揭穿這種蓄意欺騙的技巧,應該是必不可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