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以協同創新促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http://www.crntt.hk   2021-08-26 08:10:50
近年來,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中國科技創新水平取得明顯提升,但原始創新和自主創新仍然不足,其中一個關鍵制約因素是創新要素的區域分布和內部結構不平衡。
  中評社北京8月26日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要“以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為重點,提升創新策源能力和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加快打造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第一梯隊”。當前,以產業集群和協同創新為特征的區域發展日益凸顯。同時,隨著技術創新的廣度不斷加大、複雜性不斷提高,單個地區的創新能力無法支撐其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獨自完成創新過程,而協同創新則有利於促進創新要素在各地區之間實現優化配置,提高創新效率,規避創新風險,成為區域間科技合作不斷進化的高級形態,也成為區域經濟一體化向縱深發展、構建高質量區域經濟布局的必然選擇。

  區域協同創新面臨的挑戰

  光明日報發表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統計學院教授馬立平、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張沛祺文章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以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代表的區域發展戰略加速推進,各級政府通過加大基礎研究財政投入、制定科技創新稅收優惠政策和高端人才引進政策、建設重大科技創新平台等方式,著力完善區域協同創新體系,形成了輻射帶動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的北京、上海和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同時,東中西部科技資源和創新要素加快對接與合作,以成渝為代表的中西部創新高地正快速崛起。

  但要看到,在區域協同創新加速推進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諸多挑戰。主要表現在:第一,企業在區域協同創新體系中的主體地位尚沒有真正確立。在市場機制不夠完善的情況下,政府、科研機構和高校在創新活動的項目選擇、組織方式、資金投入等方面各自發揮重要作用,但都受制於自身局限性,不能全面、及時捕捉市場釋放的創新信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區域協同創新體系的創新活力。第二,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具有明顯的多樣性特征,各地區資源禀賦存在較大差異,而創新資源空間集聚產生的“馬太效應”會進一步加大不同區域創新水平的差距。第三,創新是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有機結合,是從新思想或新發明的產生到研究、發展、試制、生產製造再到商業化,最終產生經濟作用的完整過程,而現階段中國開展區域協同創新的重點仍局限於知識創新領域,導致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科技成果轉化率偏低,制約了區域協同創新作用的發揮。

  圍繞企業構建創新聯合體

  文章指出,技術創新的本質是經濟活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是市場最直接的參與者,能夠敏銳感知市場機會和客戶需求,真切把握技術創新命脈,並通過形成原始創新訴求開啟和引領技術創新活動。以企業為主體開展協同創新,能夠優化創新資源配置,減少交易成本,進而提高創新績效。近年來中國的科技體制改革加速了創新要素的市場化進程,充分激發了企業的創新活力,但自上而下的創新組織方式也導致了企業的技術創新模式以外源性創新為主,難以通過自主創新獲取市場競爭優勢。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大量企業主動或被動地採取引進與模仿的技術創新模式,導致微觀層面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對外部技術依賴性較強,宏觀層面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面臨“卡脖子”難題、在產業鏈關鍵環節陷入“低端陷阱”。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