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發揮體制優勢 打造“國企+”創新平台
http://www.crntt.hk   2021-08-25 09:05:02
  中評社北京8月25日電/一般認為,新型舉國體制是指“以國家發展和國家安全為最高目標,科學統籌、集中力量、優化機制、協同攻關,以現代化重大創新工程聚焦國家戰略制高點,著力提升中國綜合競爭力、保障實現國家安全的創新發展體制安排”。舉國體制並非新鮮事物。從1949年開始,中央就嘗試利用各種行政手段和政策法規,將“集中力量辦大事”作為原則,舉全國、全社會之人力、物力、財力,進行政治動員和物資調配,以實現國家利益為最終目標。

  經濟參考報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林盼文章表示,改革開放之後,舉國體制一度僅在科技攻關、體育競賽等領域被提及。十八大之後,中央多次以文件的形式提出建立“新型舉國體制”的要求。2012年《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提出,“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舉國體制”“注重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在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中的作用”;2016年《“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強調,“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科技創新的新型舉國體制”;2019年召開的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再度要求,“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

  在新形勢下,如何調動和激發各參與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力,進而形成全社會、多部門、跨領域協同作戰的場面,更好地發揮新型舉國體制的制度優勢,是當前各部門重點關注與思考的問題。我們認為,新型舉國體制要從理論落到實踐,需要充分發揮國有企業的主導作用,加強企業的黨組織建設,為中國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提供根本保障。

  新型舉國體制的特點在於強調市場機制的作用

  文章稱,在建立社會主義國家的道路上,中國曾借鑒蘇聯模式,構建一套管理權限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通過行政機關自上而下發布指令,對財政收支、物資調度、現金分配進行統一管理,將有限的資本、技術、人才等資源整合到工業化的戰略上,呼應了生產力發展的需求。國家機關作為經濟生活的組織者和調節者,對經濟活動進行宏觀的管理協調,保持各個部門之間必要的比例關係,尤其是在計劃方法、指標體系、決策咨詢、收支平衡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索,這是中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歷史前提與邏輯起點。

  改革開放後,在如何發揮舉國體制的問題上,中央進行一系列理念調整和政策設計。黨和政府認識到,國家的重大戰略需求完全依靠行政方式,或者統統交給市場決定,都是不可取的。中國特色的新型舉國體制,就應當讓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和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都“硬起來”,克服傳統舉國體制下政府包攬一切的問題,並限制和調節資本的過度逐利性,實現市場配置和政府調控的有機結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既要善於利用市場手段,又能夠利用政府集中優勢資源辦大事。

  與傳統舉國體制相比,近年來所提出的新型舉國體制具有三個方面的特點:

  首先,新型舉國體制強化市場機制的作用,通過市場機制反映資源的供求狀況,有效進行生產和流通方面的調節,運用市場方式和經濟手段來解決預算投入、利益分配等問題。實現生產要素和資源的有效配置。市場機制還能夠促進各個主體之間展開競爭,用競爭來調節市場運行,以此提高生產效率,推進技術進步。

  其次,新型舉國體制要求打破政府單一主體的管理和參與模式,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政策為引導的創新體系,使企業成為創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轉化的生力軍,尤其提出要在核心關鍵技術的研發攻關上賦予企業充分的自主權,鼓勵企業建立研發機構,加大研發投入,開展原創性研究,促進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