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30日電/近日,全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峰論壇在長沙召開,主題為“專精特新 成就未來”。在開幕式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線致辭,提出“資本市場將為中小企業發展創造好的條件”。
紅網發表時評人都大偉文章表示,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也可以分別理解為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是中小企業獲取融資的兩大金融市場。兩大市場的不同之處在於:貨幣市場的融資期限在一年以下,而資本市場的融資期限在一年以上,現實中則通常在三五年以上。因此,前者多適用於企業的短期資金流動,而後者多適用於企業的長期資金需求。兩大市場各有分工。
然而,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在現實的企業融資中各自占比卻是不均衡的。相關統計數據顯示,G20國家的企業在資本市場的融資比重大多集中在70%以上,而中國的企業在資本市場的融資比重則相對要小。長期以來,國內企業的融資主要渠道還是貨幣市場——也就是銀行貸款。中小企業承擔的不確定性風險往往高於大企業,因此,銀行在對中小企業發放貸款時,基於對這種不確定性的征信評估,一般會選擇發放一年以內的短期貸款。
文章指出,這種做法確實符合貨幣市場回避風險的屬性,但問題在於:中小企業如果上馬了持續數年的長期項目,需要資金長達數年的持續注入,那麼一年以內的短期貸款明顯就不夠用了。短期貸款到期後,必須立即續上下一筆短期貸款,這就是所謂的“短借長用”現象。這種做法理論上確實沒什麼問題,但自去年起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昭示了一個沉痛的事實:突然性災難的發生,往往會無限增大“續貸”的難度,從而讓“短借長用”企業的資金鏈瞬時斷裂。這就是疫情之下部分中小企業破產的原因之一。
因此,為了防止包括疫情在內的突發性災難對企業短期信貸的不利影響,完善資本市場、支持中小企業進行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就變得勢在必行。資本市場往往給企業諸如為期三五年以上的長期資金,就目前的形勢來看,這至少會為中小企業的發展帶來兩個好處:一方面,中小企業可以放心地從企業的長遠利益出發,上馬周期長的項目,並憑借從資本市場獲得的充足的現金流來支持項目運行;另一方面,企業也可以憑借這種長期穩健的資金抵禦隨時可能會出現的外來風險。無論哪一個方面,其實都是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中小企業的“短借長用”現象,使得中小企業“有糧在手,心中不慌”。
文章指出,實際上,隨著近年來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國家已經出台了不少支持民營企業在資本市場有效融資的利好政策。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新時代民營經濟統戰工作的意見》,進一步明確資本市場要服務於民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作為民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小企業未來會在資本市場享受到更多的融資便利。而從資本市場本身的建設來看,正如上海證券交易所本月的通報中所指出的那樣,資本市場目前正在進入“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機遇期”,正朝著日臻完善的方向逐步推進。
有理由相信,隨著相關政策的出台和資本市場的完善,中小企業曾經長期存在的因“融資難、融資貴”而導致的“短借長用”的問題會得到有效解決。我們期待著更多“專精特新”的中小企業在資本市場的支持下芝麻開花節節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