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準時點火發射,約573秒後,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飛行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新華社 |
中評社香港6月23日電/就在俄羅斯國家航天公司和國際宇宙航行聯合會如火如荼地舉辦2021年全球航天探索大會之際,全球媒體上出現了一則消息:6月17日,中國發射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其中搭載的3名航天員進入了正在建設的中國空間站。3名航天員將在空間站核心艙駐留3個月。對中國來說,這是近5年來的首次載人軌道飛行,也是中國航天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載人飛行任務。
俄羅斯《獨立報》6月21日載文《中國走蘇聯和美國的太空探索老路,但已有所創新》,文章說,中國順利開始在軌建設自己的空間站。不是停留在方案、計畫、概念和“路綫圖”上——中國已經做好長遠規劃——而是真材實料地動工搭建。
中國為何需要自己的空間站?這有何意義?中國在哪方面雄心更甚:技術還是政治?
首先,在近地軌道上擁有本國的空間站,這一成就可與加入核大國俱樂部相提并論。這是一個國家自我認同為世界大國所需要的部分。如今可以說,中國擁有了這一部分,并將其放入國家成長的拼圖之中。對於這樣的象征,中國一貫賦予特殊意義。
中國國家航天局強調通過空間站參與國際航天計畫的意願并非偶然,但參與條件將由中方決定。俄羅斯國家航天公司載人航天計畫執行主任謝爾蓋•克裡卡列夫透露,俄羅斯國家航天公司正在研究中方提出的關於俄宇航員入駐中國空間站的提議。
在航天領域,中國的政治邏輯完美融入技術發展邏輯之中。毫無疑問的是,中國在落實本國航天計畫過程中展現的連貫性值得所有人尊重。2020年12月,嫦娥五號探測器攜帶約2公斤月球樣品返回地球。今年5月,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著陸火星表面。目前該探測器正在研究火星的生化和地質構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