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提升生態碳匯能力
http://www.crntt.hk   2021-06-14 08:22:28
  中評社北京6月14日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十四五’時期,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一個重要方面在於提升生態碳匯能力,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有效發揮森林、草原、濕地、海洋、土壤、凍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增量。

  人民日報發表全國人大環資委副主任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守攻文章介紹,生態碳匯是對傳統碳匯概念的拓展和創新,不僅包含過去人們所理解的碳匯,即通過植樹造林、植被恢復等措施吸收大氣中二氧化碳的過程,同時還增加了草原、濕地、海洋等生態系統對碳吸收的貢獻,以及土壤、凍土對碳儲存碳固定的維持,強調各類生態系統及其相互關聯的整體對全球碳循環的平衡和維持作用。

  以森林、草原、濕地、紅樹林、海草等為主體的生物固碳措施,能夠不斷提升生態碳匯能力,對減緩全球氣候變化具有重要作用。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2020年全球森林資源評估結果,全球森林面積為40.6億公頃,約占全球陸地面積的31%,森林碳貯量高達6620億噸。全球森林的碳貯量約占全球植被碳貯量的77%,森林土壤的碳貯量約占全球土壤碳貯量的39%,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最重要的貯碳庫。全球陸地生態系統和海洋生態系統年均固碳35億噸和26億噸,分別抵消了30%和23%人為碳排放。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貯量為792億噸,年均固碳2.01億噸,可抵消同期化石燃料碳排放的14.1%,其中森林的貢獻約為80%。

  文章指出,將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是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提升生態碳匯能力,必須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全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強化頂層設計,發揮制度優勢,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

  文章提出,加快推進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深入落實《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統籌考慮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地理單元的連續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優化國土空間布局,完善重大工程投入機制,實現生態系統固碳效能的最大化。在陸地生態系統,通過推進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還草、京津風沙源治理、防護林體系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提升森林、草原、濕地的碳貯存和碳吸收能力。在海洋生態系統,依托海岸帶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重點保護和修復紅樹林、海草床等生態系統,增加海洋生態系統的碳貯存和碳吸收能力。

  科學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充分利用坡地、荒地、廢棄礦山等國土空間開展綠化,努力增加森林、草原等植被資源總量。堅持數量與質量並重,在增加總量的同時,更加注重質量,實行集約經營、可持續經營,努力提高森林等生態系統的綜合效益和整體功能。積極探索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堅持因地制宜,在適宜人工林培育的地方,積極植樹造林,恢復和重建生態系統;在適宜自然恢復的地方,充分借助大自然的力量,恢復林草植被;在需要人工促進自然恢復的地方,採取封山育林、圍封禁牧等措施,人工促進自然恢復。

  加強提升生態碳匯能力的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從不同尺度研究中國森林、草原、濕地、海洋等生態系統的減排增匯能力。加強數據資源共享,完善生態系統碳計量方法和手段,建立國家水平的碳計量體系。加強生態系統定位觀測與環境監測,提高響應氣候變化的預測預警和應急應對能力。定量評估森林、草原、濕地、海洋、土壤、凍土等生態系統活動在減排增匯中的作用,為有效管理生態系統碳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提供科學依據。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