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網評:肥胖防控刻不容緩
http://www.crntt.hk   2021-06-01 00:35:20
  中評社北京5月31日電/網評:肥胖防控刻不容緩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張曼、馬冠生(分別系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研究生、教授)

  近幾十年來,全球範圍內的肥胖人群正以驚人的速度增長,這種變化不僅出現在發達國家,也出現在發展中國家;不僅出現在成年人中,而且出現在兒童、青少年中。可以說,“胖”已成為當今一個日趨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

  對中國來說,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特別是膳食營養攝入和身體活動方式的變化,肥胖問題也已迫在眉睫。根據《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最新數據,目前中國的成人中已經有超過1/2的人超重或肥胖。這是全國性調查報告中首次出現超過1/2這樣的數字。這意味著,若按照絕對的人口數來計算,全國超重和肥胖的人數已在全球居首位。如果從歷時性來看,從2002年到2020年,中國18歲以上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別上升了11.5%和9.3%。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居民中超重肥胖率的城鄉差距在不斷縮小。近10年來,農村兒童超重肥胖率也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疾病分類,肥胖本身就是一種疾病。它不僅會讓個體增加產生其他疾病的風險,帶來疾病負擔,而且還會影響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經濟負擔。官方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超重和肥胖造成的直接經濟負擔占當年衛生總費用的4.5%。及時控制超重肥胖的流行,不僅能有效控制慢性病的發生,還將降低社會衛生費用。

  肥胖的發生發展受個體、環境和社會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在個體層面,從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傳統飲食模式向以肉類蛋白攝取為主的飲食模式的轉變,叠加身體活動水平的普遍下降,包括睡眠、遺傳等因素的作用,都與肥胖的發生有關。而食物環境、社會文化因素在肥胖的發生發展中則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簡單來說,當一個人處於導致能量攝入增加、身體活動減少的“致肥胖環境”時,更容易發生肥胖。“致肥胖環境”不僅指可導致高能量攝入和靜態行為的環境,包括食物選擇以及身體活動的機會,還包括與食物和身體活動相關的社會規範,涵蓋物理、經濟、社會文化、政策等。

  肥胖一旦發生,要實現減重是比較困難的。當前,我國防控肥胖的壓力不斷攀升。在這一緊要關頭,我們必須抓住時機,減緩並最終控制肥胖的流行趨勢。在此之前,我國已出台一系列與肥胖防控有關的政策和技術文件,為肥胖防控提供有力的支撐。未來,在研究和制定關於肥胖防控的政策的過程中,須綜合考慮多種影響因素,政府、家庭、社區和企業協力合作,共同營造一個有利於肥胖防治政策執行的社會環境。

  對於個體來說,預防肥胖應從生命早期開始,目前看來,生活方式調整仍是針對肥胖最有效、最安全的基礎治療方式。對於國家和社會來說,則有必要將肥胖防控融入頂層設計,在制定經濟社會發展各項政策時,將健康放在優先位置,並貫穿政策制定、實施、分析和評估的全過程。在全社會覆蓋肥胖防控策略,要建立多部門協調機制,推進肥胖防控的相關工作,讓所有利益相關方參與其中,跨部門合作解決肥胖問題。

  政府應在全社會範圍內,廣泛倡導並營造有利於肥胖防控的支持性環境。如對含糖飲料等進行徵稅、規範食品廣告播放、推動引導居民學會閱讀並使用營養標簽、倡導企業優化食品原料配方等。再比如,建設支持性社區食物環境,如增加售賣新鮮蔬菜水果的食品商店數量等,通過降低獲得高脂肪高能量等不健康食物的便利性來增加健康食物的可獲得性。規劃社區建成環境時,也要考慮身體活動需要和健康導向,為居民提供安全、便利的身體活動場所和遊戲娛樂設施,在助力改善居民身體活動水平的同時,促進超重肥胖的預防與控制。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