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我國農機與歐美有30年差距,糧食安全有患
http://www.crntt.hk   2021-04-05 10:53:46
 

  “農機四要素包括農藝、設計、材料和製造,現在不缺好設計,主要是造不出來。”江蘇大學農業工程學科帶頭人毛罕平教授認為,科研實施與評價機制導向“脫實向虛”,導致一些農機專家重研究、輕推廣,不利於產生實際效益。

  81歲的中科院合肥智能機械研究所研究員熊範綸1983年回國後開發了“農業專家系統”,比美、日同類成果都早,198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但推廣應用緩慢,該系統現已是國際人工智能領域的重要分支,近五年國內才逐步重視,錯失了發展機遇。“智能農業不能再起大早、趕晚集。”熊範綸說。

  如何提升農機競爭力

  農機是確保糧食安全的重要支撐。受訪專家建議,“十四五”期間,宜重視農機學科發展,恢復農機裝備的一級學科地位,列入“交叉學科”門類,加強優勢整合,用好我國在人工智能、5G、北斗導航等領域的先進成果。

  “清單式”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汪小旵、張瑞宏建議,設立“十四五”高端農機專項研發計劃,將高端精密液壓件、大馬力拖拉機動力換擋和無級變速器、農業智能傳感器、采棉頭、打結器、大型高效複合型農機具等關鍵部件和整機裝備列入清單。

  “大協同”推進政產學研用聯合攻關。農機覆蓋面廣、應用場景各異,毛罕平建議,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組織高校、科研院所、龍頭企業成立聯合體,建立國家農業裝備協同創新中心,打破學科、校際、校企壁壘,鼓勵學校與企業共同申報農機重大研發項目,推動成果轉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