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網絡覆蓋主要以建設基站的方式進行,但地面基站卻面臨著成本高、覆蓋範圍小的制約。在此背景下,衛星互聯網應運而生。
朱正賢說,過去為人們提供服務的更多是高軌地球同步通信衛星,部署在地球赤道上空約3.6萬千米處的軌道上。由於距離太遠,製造和發射成本高,信號傳輸延時高,通信費用也較高,這些因素都不利於大規模應用。
科技進步正在改變全球無線通信的面貌和發展前景,其中近地寬帶通信星座(軌道高度為200千米—2000千米)以其全覆蓋、帶寬大、成本低等優勢日漸興起,成為解決全球網絡覆蓋的新方案。
在人們印象中,航天事業多由國家隊大顯身手,為何民營企業也進入到這一領域?“民營商業航天具有靈活、高效的優勢,對我國加速低軌寬帶衛星互聯網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航空航天產業處處長艾濱說。
中關村科學城“星穀”悄然成形
自2015年國家鼓勵社會資本投資航天領域以來,以商業火箭、衛星為代表的商業航天企業快速增長,目前已超過200家,其中約有90家聚集在北京。
艾濱介紹,北京市結合衛星網絡產業現有的基礎和空間布局,提出要發揮“南箭北星”輻射引領作用。具體講,在大興區建設商業航天產業基地,做強“南箭”;在海淀區建設商業衛星產業基地和星座運控、運營平台,做強“北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