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正確理解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http://www.crntt.hk   2021-01-13 09:13:08
  中評社北京1月13日電/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堅持創新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這是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世界發展大勢、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作出的戰略布局。

  創新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動力

  廣州日報發表中共廣州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主任、教授王可達文章表示,創新是優化供給結構的動力源泉。中國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益不高、行業過剩成為常態性特征的原因在於:傳統供給體系所生產的規模化、標準化產品,難以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高端化、服務化的消費需求,導致供需嚴重錯位。只有從供給側進行結構性調整的創新,才能促進結構轉型和優化,從根本上解決結構性失衡,矯正經濟發展方式的扭曲。創新是提高供給效率的現實路徑。提高要素生產率根本上就是要靠體制機制創新和技術創新。調整結構是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而化解過剩產能是調整結構的關鍵所在。產能過剩與創新不足、產品創新滯後於市場需求有很大關係。因此,創新是化解產能過剩的根本出路。

  創新有利於生產多樣化、個性化、差異化、人性化的新產品,不斷滿足消費者日益提高的各種需求。創新有利於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不斷湧現,倒逼消費升級,加快和提升層次,加速國際國內貿易流通和資本流動。創新有利於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增長極,形成新業態新商業模式新產業鏈,增強經濟發展的後勁。

  創新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動力

  文章分析,創新通過優化產業結構不斷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從而成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動力源泉。工業化先行國家的經驗表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優化關係密切,作為反映影響經濟發展方式的諸多因素的綜合變量,產業結構優化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途徑。需求因素決定著產業結構的轉變方向,供給因素是產業結構變動的物質基礎,技術因素是產業結構變動的核心動力,體制因素是產業結構變動的必要保障。在上述因素的綜合作用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將促進經濟發展方式不斷轉變。

  自主創新是產業結構優化的原始動力。創新從五個方面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新產品從需求方面拉動產業結構升級;新技術從供給方面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新市場從市場需求方面拉動產業成長;新生產要素從供給方面促進產業結構優化;新生產組織從產業內部推動產業發展。

  創新是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動力

  文章指出,創新是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條件。區域經濟的持續增長,要求區域內產業結構保持合適的比例關係。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級化,能使區域的經濟資源得到高效利用,有利於產生最佳的經濟效益。區域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既包括淘汰落後產業、創立新的高科技產業,也包括傳統產業的更新改造,這都離不開科技創新。創新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決定性因素,離開創新支撐不可能實現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創新是提高區域經濟發展質量的重要條件。在集約型增長模式下,更關注區域經濟發展是否達到了質量和速度的協調統一。集約型增長的實現更加依賴要素投入效率的提高,而這種效率的提高只有通過創新才能實現。創新對提高生產要素效率發揮三個方面作用:創新能夠以知識和信息等無形生產要素部分或者全部地代替自然資源等有形生產要素;創新能夠促進有形生產要素的反覆和循環使用;創新有助於開發新的生產要素或尋求替代生產要素。

  創新是提高區域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條件。創新通過形成創新主體空間聚集效應、創新技術擴散效應和創新系統集成效應三大效應,既促使區域產業結構不斷升級,使區域獲得持續發展動力,又使得區域經濟獲得技術比較優勢,從而形成區域競爭的領先優勢。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