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會者合影(中評社 沈而忱攝) |
大專院校方面,莊家彬認為,應該發揮政府的主導和支持作用,同時發揮青少年團體的優勢,多舉辦粵港澳的交流實習計畫,並提供支援和資源。此外,各大企業、社會組織需提供更多機會讓三地青年互訪,在大灣區不同城市學習、實習及生活,讓青年親身體驗當地的人文生活,讓香港青年體會到粵港澳大灣區是大有作為的天地,是發光發熱、追尋人生夢想的舞台,為香港青年融入大灣區工作和生活作準備。
莊家彬提到,鼓勵香港青年到內地學習亦能夠幫助他們融入大灣區。特區政府可與內地相關部門磋商,在大灣區增設具認受性的大學學位名額,讓有意升學的香港學生有更多機會及選擇。另外,兩地協商後,可在內地大學設置大灣區發展需要的課程,並對入讀的香港青年提供資助,實現大灣區人才培育及香港青年順利融入大灣區發展的雙贏結局。
另一方面,特區政府可研究成立專項基金,資助到大灣區升學的香港學生,減少他們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的生活開支,相信這能增加對香港學生的吸引力。大灣區各地政府可建立機制,為香港學生畢業後入職內地企業做好銜接工作,增加他們在大灣區的工作經驗,加強他們留在大灣區發展和生活的信心,培養他們對自身和祖國的正確認知。
在職青年方面,莊家彬表示,為了讓在職青年安心投入大灣區工作和創業,必須從政府政策層面及機構設置方面做深入細緻的工作,讓香港青年無後顧之憂地在大灣區發展所長,成就事業。推動在職青年到大灣區發展,涉及的層面比學校交流更廣泛、更深入,因此內地各城市需要有相關職能部門跟進統籌,為港青提供支援,避免政出多頭,讓本就不熟識內地運作的港青搞不清東南西北,最終打擊港青的積極性,令有意到大灣區發展的港青卻步。
莊家彬進一步指出,在職青年到大灣區發展涉及的層面包括醫、食、住、行、職業選擇等,其中,最急迫的是稅務、醫保和居住。由於歷史、制度和發展不平衡等原因,香港與大灣區內地城市之間存在頗大差異,也有各自優勢,因此必須在稅務、醫保問題上找到平衡點,推出若干鼓勵性的優惠政策和措施。例如,個人所得稅方面或許能考慮給予港青優惠,盡量與香港稅制看齊,增加北上發展對港青的吸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