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的痛苦記憶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流感的滋擾,加之既有的流感疫苗無法預防1946-1947年新出現的新的流感病毒,迫使國際社會把流感防治工作納入需要國際合作的高優先級事項,流感第一次受到與霍亂、鼠疫、小兒麻痹症、天花和黃熱病等疫病同樣的關注。1946年,聯合國指派了一個臨時委員會,負責制定建立世界衛生組織的初步計劃。1947年4月3日,世界衛生組織臨時委員會第三屆會議期間,流感對公共健康的威脅成為會議討論的議題之一。對此,荷蘭國際衛生事務總幹事科內利斯·範登伯格(Cornelis van den Berg)向大會提議成立流感專家小組,以制定流感監測規劃。
是年7月25日,第四屆國際微生物學大會召開期間,來自9個不同國家的9名代表組成的流感專家小組正式成立,該小組由來自瑞士的戈蒂埃博士(Dr. Gautier)、來自丹麥的奧爾斯科夫博士(Dr. Ørskov)、瑞典的奧林教授(Prof. Olin)、美國的弗裡德瓦爾德博士(Dr. Friedewald)、荷蘭的米爾德教授(Prof. Mulder)、英國的安德魯斯博士(Dr. Andrewes)、澳大利亞的貝弗裡奇博士(Dr. Beveridge)、希臘的斯特凡諾普洛博士(Dr. Stefanopoulo)和法國的維厄尚熱博士(Dr. Vieuchange)組成,其中戈蒂埃擔任主席。
爾後,專家委員會向世界衛生組織臨時委員會建議,組建國際協調中心,以負責收發世界流感信息、協調流感實驗室工作和培訓實驗室工作人員。作為回應,世界衛生組織臨時委員會不僅接受了來自專家組的建議,而且決定在英國倫敦國家醫學研究所(NIMR)建立世界流感中心(WIC),旨在“幫助有計劃應對大流行的可能複發,設計管控措施來限制疾病的擴散和嚴重影響”,以此為標誌,“全球流感規劃”誕生。隨後,全球流感規劃積極地推動世界流感中心、國家和區域流感中心、全球流感監測網絡的建設工作。
第一,組建和運營三大世界流感中心。位於英國倫敦國家醫學研究所的第一個世界流感中心建立之後,在安德魯斯的領導下,立即開始收集有關流感的信息,完善病毒的研究方法,培訓實驗工作人員來正確使用這些方法,並與流感監測達到一定水平的國家實驗室建立聯繫,從而能夠建立流感監測網絡。1956年,第二個世界流感中心——美洲流感類型研究中心(The Strain Study Center for the Americas)建立,位於美國佐治亞州亞特蘭大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1990年代初,第三個世界流感中心——英聯邦血清實驗室建立,位於澳大利亞墨爾本,負責為南半球的流感實驗室提供服務。
第二,推動和協助國家流感中心的建設。國家位於獲取流感病毒和疫情的第一線,其在流感防治體系的中心地位已經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它們與世界流感中心相互支撐,協力推進信息和病毒共享。正因如此,1949年舉行的世衛組織執委會第三次會議要求世界各國的衛生部門提供其所在國的流感信息,包括流感的臨床影響、特定年齡段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的數據,以及有關這些國家採取的公共衛生措施的情報。到1951年,全球流感規劃已經在全球40個國家,60個國家流感中心實驗室建立了合作關係。1957年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