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張海:認清西方媒體兩套敘事框架
http://www.crntt.hk   2020-04-11 11:15:53
  中評社北京4月11日電/環球時報11日評論,1986年發生的切爾諾貝利事件被蘇聯最後一位領導人戈爾巴喬夫認為“可能是蘇聯解體的真正原因”,對人類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在對切爾諾貝利的報道中,西方媒體占據了比較大的分量。然而,多加留意就會發現,它們對切爾諾貝利事件的報道,套路很深。就是到現在,在有關類似重大危機事件的報道中,西方媒體這樣的敘述框架依然可見。

  它們在闡述客觀事實的時候,會有意丟掉一些細節,大量使用微觀敘事、多元敘事和碎片敘事的手法。具體實操思路包括,將沒能救到人的責任歸咎於政府,攻擊一切樂觀主義,無限放大微觀悲劇, 解構英雄主義,割裂英雄與政府,著力塑造“反抗者悲劇”。

  筆者選擇西方一些主流媒體的報道進行了觀察。遠的不說,去年7月BBC一篇關於切爾諾貝利的長篇報道中就基本涵蓋了上述的大部分思路。在微觀敘事上,該報道先蓋棺定論,“切爾諾貝利災難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人為災難”;然後反覆強調,“我們能知道切爾諾貝利真正的死亡人數嗎?”“當時被蘇聯秘密掩蓋的核事故造成的死亡和疾病的真實數字,現在才變得清楚。”報道還提到,“截至2018年1月,烏克蘭殘疾人的數量迅速增加,從1995年的40106人增加到2018年的107115人。”它在暗示這要歸因於切爾諾貝利災難。在描述災難中的英雄事跡時,報道說,“三名工程師在爆炸發生後的幾天內自願從燃燒的反應堆下面的水箱中排出數百萬加侖的水。”強調其“自願”,就是在暗示這與政府無關。另外,該報道使用的6幅配圖中,兩幅採用逝者的黑白照片和葬禮、祭奠等悲劇場景進行渲染。諷刺的是,不渲染、不煽情、中立而客觀的報道通常才是BBC在災難報道時的慣例,這一點明確寫在BBC的報道守則裡。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