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注重激發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在活力。從“要我富”到“我要富”,把貧困群眾主動脫貧的志氣鼓起來,脫貧辦法才會多起來。要通過勞動素質培養、職業技能培訓、經營意識再造等方式,提高貧困群眾的生產技能和競爭能力,內在活力就有了“源頭活水”。要加強對貧困群眾的宣傳教育,例如採取講習所、道德講堂、電視夜校等形式,精准對接貧困群眾培訓需求清單,並以此為依據科學設定培訓課程。引導社會力量投入脫貧攻堅戰,優化扶貧政策措施,引導貧困群眾樹牢主體意識,發揚自力更生精神,增強改變貧困面貌的決心和信心。群眾有了信心與幹勁,有了積極性,脫貧成果才能得到鞏固,群眾才能共同分享經濟發展的豐碩成果,實現脫貧致富,過上小康生活。
第四,注重提高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的自我發展能力。要把脫貧攻堅重點放在改善生產生活條件上,著重加強農田水利、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和技術培訓、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建設,特別是要解決好入村入戶等“最後一公里”問題。要支持貧困地區農民在本地或外出務工、創業,這是短期內增收最直接見效的辦法。勞務輸出地政府和輸入地政府,對貧困人口外出務工要多想辦法、多做實事。高效整合全社會資源,多方式、多渠道解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問題,進一步改進工作方式方法,改變簡單給錢、給物的做法,多採用生產獎補、勞務補助、以工代賑等機制,不大包大攬,不包辦代替,教育和引導廣大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實現脫貧致富。尤其要重視改善基層治理,完善駐村幫扶制度,激活貧困地區沉睡的資源,動員各方力量合力攻堅,構建外部多元扶貧與內部自我脫貧的互動機制,確保脫貧攻堅目標如期實現。
要強調的是,抓好黨建促脫貧攻堅,是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內生動力的重要經驗。群眾對此深有感觸。“幫錢幫物,不如幫助建個好支部”。要把夯實農村基層黨組織同脫貧攻堅有機結合起來。在鄉鎮層面,要著力選好貧困鄉鎮一把手、配強領導班子,使整個班子和幹部隊伍具有較強的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能力。在村級層面,要注重選派一批思想好、作風正、能力強的優秀年輕幹部和高校畢業生到貧困村工作,根據貧困村的實際需求精准選配第一書記、精准選派駐村工作隊。要完善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機制,通過財政轉移支付和黨費支持等辦法,保障村幹部報酬、村辦公經費和其他必要支出。要探索各類黨組織結對共建,通過貧困村同城鎮居委會、貧困村同企業、貧困村同社會組織結對等多種共建模式,為脫貧攻堅帶去新資源、輸入新血液。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張竟竟(中原工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