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13日電/票房下滑、觀影人次下降似乎都不令人意外,下滑幅度高達10.3%,較2018年上半年9億的觀影人次減少了近一億人次,刺眼數據著實震驚業內外。慘淡的電影票房,讓人揪心不已,也預示著電影院的日子過得日益艱難。 這就是2019年上半年電影市場的成績單,一份炎炎夏日透著絲絲涼意的成績單。
電影市場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到底是觀眾的胃口變了,還是好片少了,抑或是電影院太多了。到底是電影市場的調整還是轉折,接下來的時間裡,電影市場還能重現前些年的風光嗎?
按理,在廣大居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已經從偏重物質逐步轉向精神和物質並舉、更希望有美好的精神生活的大背景下,銀幕紅利不僅不應消失,還應更多,那麼,電影市場也不應當發生轉折,而應當是調整。如果是調整,該如何調整、調整期有多長呢,顯然,這是電影人應當思考的問題,也是文化管理部門和文化工作者應當研究的問題。
事實也是,從這些年來電影市場發展的實際情況看,應當出現過兩波“風光期”。一波是早期掀起的進口大片熱,不僅激活了電影市場,也激活了觀眾觀看電影的沉睡的心,更激活了國內電影工作者創作優秀影片的熱情。在這段時間,全國各大影院、特別是新建的高檔影院可謂的場場爆滿,且有很多人看不上、看不到,最終只能晚些時間通過網絡觀看。毫無疑問,用網絡觀看大片,與在影院觀看效果要差很多。一波是國內大片快速成長期,雖然從感覺上講仍與進口大牌存在一些差距,但是,能夠看到可以與進口大片一拼的國產影片,觀眾還是用愛國之情對國產大牌給予了最大限度的支持,國內影院的票房紀錄也一次又一次地被刷新。雖然也出現過諸如《葉問2》票房造假等方面的問題,但決不影響這個階段電影市場的輝煌和風光。 顯然,今天電影市場出現的問題,還是與國產大片數量少了、影響力弱了、適應市場的能力差了有著密切關係。猶如春節聯歡晚會一樣,雖然今天的節目無論從質量還是場景上看,都要比八十年代高很多,但是,評價卻遠比不上八十年代,原因就在於,觀眾的胃口變了、要求高了、對比度強了。如果沒有創新、沒有突破、沒有與觀眾能夠形成強烈呼應的節目,就很難得到高的評價,能夠給予一般評價,就可以算是成功了。
電影市場也是如此,前些年的國產大片,儘管在質量上確實比較好,也很符合觀眾口味。但是,有沒有票房反映的那麼好,也是值得思考的。只是,它掀開了國產大片的序幕,自然就能夠產生眼前一亮的感覺。正是帶著這樣的感覺,讓國產大片迅速被追捧。
被追捧與影片質量是密切相關的,追捧能否維持,就得以影片質量為保證,就必須適應觀眾胃口越來越難調、要求越來越高的特點,不斷地創新與突破。否則,就會陷入瓶頸眼下的電影市場,應當說是進入了影片質量的瓶頸階段。縱然有《流浪地球》的出現,給了觀眾一個小小的驚喜。畢竟,在質量上與進口科幻大片相比,還是有相當大的差距。《流浪地球》完成的,是中國科幻電影的一個小跨越,或者說一個小突破。在接下來的時間裡,要想收複電影市場,讓調整的時間更短一些,還得看電影人能否拿出真正有質量的好影片,真正能夠適應觀眾胃口的變化。
當然,近年來影院過度擴張,也是造成電影市場出現調整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也許有人會說,影院越多,不是越能夠產生票房、更能夠激發觀眾熱情嗎?顯然,這是想當然。在影院明顯不足、難以滿足觀眾需求的情況下,增加影院是能夠起到推動市場、擴大規模、增加票房的目的的。但是,影院過多,就會讓影片的精彩度下降、神秘感減弱、觀眾的參與度衰退。原因就在於,影片不再是一票難求,而是太多太濫了。如果電影票很緊張,場場爆滿,觀眾的議論就會十分高漲,就能激活那些原本不想看電影的人,也嘗試著看電影。如此一來,觀眾的人數就會擴大、電影的神秘感也會越來越強。自然,影院太多也就對電影市場產生相反的作用了,就必須通過競爭,淘汰一部分影院。 從總體上講,電影市場出現的下滑現象,是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調整,而非轉折。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將是電影市場最強大的基礎,也是電影業發展的根本。只要電影人勇於創新、敢於突破,電影市場的春天還是會來的,調整也是很快會過去的。
來源:雲掌財經 作者:譚浩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