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營狀況好轉、利潤回升,預示著中國推進的國企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及去產能、淘汰僵屍企業已走過了艱難的徘徊期和陣痛期。 |
中評社北京2月8日電/2018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66351.4億元,比上年增長10.3%。其中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8583.1億元,比上年增長12.6%;集體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02.2億元,下降1%;股份制企業實現利潤總額46975.1億元,增長14.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6775.5億元,增長1.9%;私營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7137億元,增長11.9%。
中國網發表中國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員莫開偉文章分析,從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可看出,2018年度工業企業繼續沿襲2017年的好“收成”,且利潤增長總額及增長幅度,無論同比還是環比都實現了“跨越式”增長,表明工業企業經營狀況持續好轉和發展基礎更加牢固,這確實是一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令全國人民為之喝彩。顯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大幅增長具有重大經濟現實意義。
一方面,它表明中國工業企業整體經營已走入低俗,進入企穩反彈的上升通道,也預示著中國經營情況持續向好:一是利潤增長結構有所優化。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增利潤中,采礦業、原材料製造業比重下降,消費品製造業、裝備製造業比重上升。二是利潤率同比繼續回升。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6.49%,同比提高0.11個百分點。三是回款情況繼續好轉。工業企業應收賬款平均回收期為47.4天,同比增加0.3天,基本延續了去年起同比下降的趨勢; 四是“杠杆率”持續下降。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6.5%,同比下降0.5個百分點。這一切都表明中央政府推行“三去一降一補”經濟戰略任務方向是正確的,路子是對的。
另一方面,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是中國工業企業的大頭,其經營狀況好轉、利潤回升,預示著中國推進的國企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及去產能、淘汰僵屍企業已走過了艱難的徘徊期和陣痛期,為持續推進各項改革奠定了基礎,樹立了堅強信心。2018年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32個行業利潤總額同比增加,9個行業減少。這些現象表明中國實施製造業興國戰略及國務院對製造業出台的系列優惠鼓勵政府取得了一定成效;而采礦業利潤下降則表明中國資源性產業因去產能而導致利潤下降,符合產業結構調整預期;但同時亦反映資源性產業在調整結構中不斷得到優化,利潤大幅下滑趨勢得到遏制。尤其要看到中國工業企業結構出現了積極變化,打破了單一、片面發展的產業格局,工業企業泡沫有所減少,為今年後幾個季度工業持續向好提供了動能。
再一方面,它表明中央政府推進簡政放權、減少行政審批事項、為民間資本減負及營造寬鬆環境的效果基本顯現,民間資本經營利潤回升將會更加刺激民間投資熱情,為拉動經濟增長提供了不竭動力。就一般意義而言,集體企業、股份制企業、外商及港澳投資企業大都屬私營企業或民間資本,而這些工業企業在全年度都表現出非常不俗的經營業績,表明中國民間投資日趨活躍,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同時,也要看到,這些企業也有部分屬於地方國有企業,其經營效益提升,更表明地方國企改革發展突破了諸多瓶頸;且地方國企利潤提升對地方財稅貢獻增長,為消除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依賴奠定了基礎。
文章表示,但同時也應看到,儘管工業企業顯現了這麼多向好的積極面,但仍要保持冷靜頭腦,正視工業企業中存在的不利因。從當前看,工業企業有三個問題需關注:
一是全年度工業企業效益雖有所好轉,但總體利潤增幅放緩。這表明企業利潤增長仍不及預期,在生產經營管理方面存在一定問題,需進一步降低生產經營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
二是利潤增長潛力仍有不確定因素,利潤增幅尚未達到最佳狀態。 這表明工業企業在生產結構調整上仍需加大力度,以便整個工業企業經營狀況都能獲得積極改變。
三是國際國內經濟環境依然錯綜複雜, 工業經濟向好的基礎需進一步牢固,需求結構不合理、回款難、費用高依然拖累企業盈利。還要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促進工業結構升級,加快積蓄經濟增長新動能,進一步鞏固企業效益向好的態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