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20日電/據5月16日央視報道,以往臨期食品的處理是不少商家面臨的難題,如今,這些臨期食品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青睞。在某電商品台上,賣臨期食品的店鋪就有近萬家,過去一年約有200多萬用戶購買臨期食品,以年輕人為主。
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零食行業總產值規模接近3萬億元。按每年1%的庫存沉澱計算,臨期食品的市場規模至少在百億元以上。如果簡單拋棄,不僅是極大的浪費,也給安全處理帶來挑戰。
臨期食品是保質期臨近,商家為了避免過期而低價處理的商品。便宜划算是很多年輕人選擇購買臨期食品的主要原因。這也體現了年輕人在消費觀念上的務實。
提到消費,很多人會注重品質,而衡量品質又多參考價格。事實上,品質消費的核心並不是由價格支撐的,或者說價格只是一種表象。真正的品質消費,是有著文化態度的消費。臨期食品走紅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年輕消費者有自己的主見,在消費上有自主判斷和價值追求。
反浪費是一種社會文化,也是一種消費文化。對年輕人來說,認可並且身體力行反浪費,值得稱道。反食品浪費法中特別提到,食品經營者應當對臨近保質期的食品分類管理,作特別標示或者集中陳列出售。把臨期食品一扔了之,顯然不符合反浪費的初衷。
當然,“臨期”和“過期”僅一步之遙,要防止個別商家惡意銷售過期商品,從而衝擊食品安全。但這本是監管的題中應有之義,不能成為詆毀臨期食品的理由。
來源:工人日報 作者:毛建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