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新大學副校長兼兩岸事務處處長、通識教育中心歷史專任教授李功勤。(中評社 倪鴻祥攝) |
中評社台北9月11日電(記者 倪鴻祥)台灣國中二年級歷史課本出現中國史放進東亞史且大刪許多朝代史實,被人質疑在“去中國化”。世新大學副校長兼兩岸事務處處長、通識教育中心歷史專任教授李功勤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亡其國必先亡其史”,不得不慎。歷史課本少了三國時代問題還算小的,比較嚴重的是對於近代、現代史描述的偏頗。
李功勤,62歲,輔仁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曾任世新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公務員考試歷史科命題委員,現任世新大學副校長兼兩岸事務處處長,通識教育中心歷史專任教授。
李功勤表示,他不反對歷史教科書要“略古詳今”,遠古的歷史可以比較簡單,近代、現代史和學生切身有關,內容可以多一點,但他不贊成李登輝採“同心圓”史觀的教科書,因為在國中青少年時期,對於歷史時代先後順序是很重要的,這對史學的經緯度的認知才能深入。
他指出,每個朝代之間有“扣聯性”與“傳承性”,所以對各朝代的敘述可以減少,但不能刪除,至於怎麼激發學生學歷史,要看歷史老師怎麼教、看授課功力。
他說,國中歷史教科書從李登輝開始做了很大的變革,原本國中歷史教科書是講歷史朝代的時間順序,但李登輝採用杜正勝所謂“同心圓史觀”,國一教科書一整年改為“認識台灣歷史篇”、“認識台灣地理篇”,國二開始唸本國史,從上古史到清朝鴉片戰爭結束,於是本國史的部分就濃縮了;國三唸世界史,這就產生根本問題,國中生對歷史先後順序容易產生模糊的觀念,而高中歷史以單元教學為主就更容易造成混淆。
李功勤告訴中評社,李登輝想加強學生對本土的認識,可是造成學生把本國史看成是外來的歷史,淡化了與學生的切身關係。另外一個問題是,2002年代開始,公務員考試取消考地理、歷史,表面上是減少考生負擔,實際上影響了公務員的忠誠度與認知度。
他表示,一旦中國史、東亞史併在一起、壓縮遠古歷史的量、近代史的部分又比較豐富等情況下,學生看中國的歷史的概念就變得模糊,對於各朝代時序不熟,進了高中歷史是單元式教學,又是一綱多本,就會更混亂,即使日後上大學唸歷史系,對歷史原因、背景認知也會很淡薄,“亡其國必先亡其史”,不得不慎。
他指出,這種情況下,就得靠經驗豐富的歷史老師做教學上的取捨,才有辦法提綱挈領的教好歷史,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但對於剛踏出校門的年輕歷史老師來說,因為經驗不足,不容易具備這種功力。
李功勤以30多年歷史教學經驗認為,早年學生超愛研究三國史,因為當年大家都看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裡面英雄、豪傑、美人,又有機智、宮鬥等描述;後來有段時間愛台灣史、二二八事件;這幾年很多學生不再喜歡台灣史,卻喜歡研究清朝歷史,因為受了電視劇“延禧傳”、“後宮甄環傳”的影響,換言之,很多學生會從歷史教育裡中找到屬於他自己出社會做人做事的典範標準。
李功勤表示,國二歷史課本少了三國時代或什麼朝代、什麼事件,這問題還算小的,比較嚴重的是對於近代、現代史描述的偏頗。
他舉例,舊課綱稱日本統治時期為“日據”,現在稱“日治”,這有美化日本殖民時期;或者對國民黨執政貢獻用“白色恐怖”四字帶過,對中國大陸改革開放成果以“文化大革命”帶過,造成年輕學生的誤解與錯誤的認知,也削落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這代表民進黨想藉此教材鞏固統治地位。
李功勤指出,年輕人在國、高中畢業後,必須上大學才能接觸到更多的正確資訊;而偏激的政治人物與老師想要誤導、扭轉年輕人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其實很難,因為中華文化的根基早已融入到台灣社會各階層、家庭裡,而且社會上又有很強的禮義廉恥觀念,這是源於儒家觀念,所以不可能藉由上課來扭曲孩子從小養成根深蒂固的文化人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