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9日電/過去40年,信息時代基礎設施三要素——計算、傳輸和存儲,其能力都提高了近百萬倍。進入人工智能發展新階段,算法、數據、計算、傳輸、存儲進一步構成了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多個要素。這些要素相互促進、快速融合、循環迭代,以全新基礎設施架構實現信息化、互聯化、移動化和智能化“四浪”叠加,孕育創新發展的新動能。
人民日報發表上海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專家委員會委員、依圖科技創始人吳朝輝文章稱,我們判斷,未來10年,低階感知智能將向高階決策智能躍遷。過去5年,人工智能在多個方面超越人類。人臉識別證明了機器初級視覺感知任務的能力是人類的上萬倍。隨著現實世界的算力和數據指數增長式的累積,人工智能將向具有高度不確定性、多任務融合、複雜推理等特點的高階智能突破,有望實現看、聽、理解、規劃和控制等能力的重大躍升。
文章提出,未來10年,將是人工智能算力的“超摩爾時代”。一方面,芯片制程技術從7納米、5納米到3納米不斷突破;另一方面,通過將人工智能算法和算力耦合設計,智能芯片的算力密度提升將超越摩爾定律的約束,從而帶來性價比更高的智能算力,讓算力無處不在。5G傳輸技術的叠加,也將以更大的傳輸帶寬、更低的延時,讓智能實時、可感、泛在。
未來10年,人工智能跨學科將加快突破。人工智能的邊界將被打破,範圍將進一步拓展,並帶來多維度技術和各應用場景的深度結合、叠加,產生更具衝擊力和顛覆性的人工智能體驗。以醫療領域為例,將有望從醫療大數據時代進入醫療大智能時代,從強調醫療數據的量大轉變為數據的價值密度大,真正讓智能技術深度參與其中。人工智能和高性能計算技術有望提高篩選藥物的準確性和效率,成為國產創新藥物研發突破的利器。
文章指出,搶占人工智能發展的制高點,關鍵在人才。只有前瞻布局、廣招天下英才,才能在科技競爭中掌握主動權。在產業發展戰略、創新突破方向選擇上,具備國際視野的領軍人物更能準確地把握和拓展邊界,領軍人物對人工智能技術和商業的未來判斷不可替代;聚集交叉學科頂級人才的團隊,往往具備更全面的技術視野及突破性的創新能力,是帶動人工智能技術飛躍的關鍵因素;優秀的人工智能團隊能更好地推動人工智能深度融入各行各業,在產業升級換代過程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基礎性角色,成為創新的重要原動力。
伴隨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戰略的深入推進,加強高端人才隊伍建設,人工智能的“頭雁”效應會更加強勁。如此,就能發揮人工智能對新型基礎設施的“點亮”效應,加快推動中國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