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29日電/5月25日有媒體報道說,昨天,國家發改委官員在談到“六穩”“六保”工作時表示,今年沒有直接提出經濟增長具體目標,但經濟增長的內容已經體現在其他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之中。這一說法,與政府工作報告的表述相一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今年要明確工作的預期目標,要以“六保”作為實施“六穩”的著力點,突出抓好穩就業和保民生。
保就業、穩就業,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目的的體現,也是經濟工作的底線所在。“六穩”和“六保”中的其他“五穩”和“五保”,說到底,都是以穩就業和保就業為中心和重心的。沒有就業,就談不上民生,其他的“穩”和“保”就失去了抓手和意義。在今年這種特殊情勢下,強化就業工作,並將重點聚焦於高校畢業生和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實際上即是抓住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大綱。
以“六保”作為實施“六穩”的著力點,這就指明了穩就業實現的途徑和辦法。保就業之“保”,說明實現穩就業的目標,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風順,而必須要付出努力和艱辛。此外,保就業之“保”,並不是被動的保護和保有,更不是縮手縮腳、不思進取的保守,而是要開動腦筋,千方百計開拓創新,想方設法尋找門路,確保就業目標的實現。最近幾年,新業態創造的新就業形態,吸納了巨量就業人口,為穩就業和保就業指明了努力方向。
來自“新華視點”的一則報道頗有啟發意義。5月23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的經濟界委員,聽取意見和建議。會議進行期間,當王一鳴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在其發言中提到在今年1月20日至3月30日疫情嚴重階段,僅一個平台企業的新註冊騎手就逆向增長了45.78萬人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新就業形態’也是脫穎而出,要順勢而為”。這個“勢”,就是新業態發展之勢,這個“為”,就是要在促進新業態發展的同時,促進就業面的擴大。
有調查統計表明,2019年,以新業態形式出現的平台企業員工數已經達到了623萬,比上年增長了4.2%;平台帶動的就業人數約7800萬人,同比增長4%。新就業形態下的外賣、閃購、民宿、網約車等平台經濟的靈活就業,已成為吸納就業、解決失業問題的新渠道,是實現“保就業”的重要載體。這些新就業形態依托互聯網等新技術手段,降低了就業門檻和組織管理成本,在緩衝失業風險、幫扶困難群體就業等方面優勢明顯。在穩就業和保就業的壓力下,借助不斷出新的技術手段,就業工作當可實現“穩”和“保”的目標。
來源:光明網 作者:光明網評論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