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香港青年國家意識培養途徑和方法
http://www.crntt.hk   2019-05-26 00:08:20
圖1:香港青年國民身份認同變化情況
圖2:“中國人”身份認同調查
 
  4、國家“軟”“硬”實力發展不均衡令香港青年對國家產生複雜情感。

  應該看到,香港青年出現國家認同混亂僅僅是近幾年才急劇惡化的。回歸初期,香港青年對國家的認同、對一國兩制的信心、對香港和自身前景的樂觀都處於比較高的水平。神六上天、奧運舉辦、世博召開等重大事件對香港青年的國家認同、中國人自豪感都有著非常強烈的促進作用。然而,隨著毒奶粉、劉曉波、陳光誠、雙非嬰、反高鐵、反國教、雙普選、李波等事件相繼發生並被部分港媒片面、誇大甚至臆測地報導後,對港人尤其是年輕人的國家認同產生了極負面的影響。加之國民教育的缺失,“思想陣地”未能有效控制。有調查表明,衹有16.6%的香港青少年是通過學校教育瞭解國家的,而排名前三的途徑則是電視、網絡及報刊。可見,香港青少年國家認同觀的形成受社會輿論及媒體的影響和塑造比學校教育要大得多。即使在課堂上,很多中小學教師也並不能完全做到公正客觀地介紹國家,更遑論正確引導學生樹立國家認同。

  另一方面,國家“軟”“硬”實力發展的不均衡也被別有用心者片面、誇大地灌輸給香港青年,加深他們對國家政體的誤解。有調查顯示,削弱香港青年對國家好感的因素依次是:腐敗42.3%、文化自由16.7%、民主15.3%、治安11.0%和食品安全6.7%。

  5、外部勢力不斷滲透、影響和拉攏。

  由於青年的政治立場與政治取態較易改變,易受外部環境的影響,以美國為首的外部勢力通過利益輸送拉攏青年,特別是較有影響的青年及學生領袖。如“占中”運動中的核心學生領袖周永康、黃之鋒等都通過不同途徑收受了美國的好處。美國為之提供多方面的利益,如經濟利益、名譽利益等。美國背景的組織還為青年組織提供培訓和指導,如對“占中”運動的指導。周永康、黃之鋒等受美國相關機構的邀請赴美參加民主活動,與“民運分子”、“台獨分子”等共同研討香港的民主抗爭運動。另外,在台灣“太陽花”學運中的青年學生領袖也加大與香港青年學生領袖的互動,“台獨”大佬也向相關青年灌輸分裂思想。

  圖1:香港青年國民身份認同變化情況
  資料來源:香港青年協會

  圖2:“中國人”身份認同調查


  三、對策建議

  首先,全面準確宣貫“一國兩制”,澄清模糊認識。

  習主席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屆政府就職典禮上明確指出,香港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制度還需完善,對國家歷史、民族文化的教育宣傳有待加強,社會在一些重大政治法律問題上還缺乏共識,經濟發展也面臨不少挑戰,傳統優勢相對減弱,新的經濟增長點尚未形成,住房等民生問題比較突出。解決這些問題,滿足香港居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繼續推動香港各項事業向前發展,歸根到底是要堅守方向、踩實步伐,全面準確理解和貫徹“一國兩制”方針。

  九七以來,甚至追溯到過渡期,出於種種原因,中央在對港輿論宣傳上十分強調“不變”。“舞照跳、馬照跑”、“五十年不變”……這種宣傳在當時的氣氛和環境下是必要的,也是成功的。但是也造成了一些香港民眾的誤解,或者叫“漏解”。他們或者沒有意識到回歸意味著某些方面確實“變”了,或者有些意識到這一點的人拼命抵制這種“變”。而這變化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香港成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香港的發展不能逾越這一基本的政治定位,而這一政治定位意味著作為國家根本大法的《憲法》在香港也應受到充分尊重。

  其次,想方設法緩解青年生活壓力,提高生活素質。

  習主席在會見香港澳門各界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訪問團時明確要求:“廣大港澳青年不僅是香港、澳門的希望和未來,也是建設國家的新鮮血液。港澳青年發展得好,香港、澳門就會發展得好,國家就會發展得好。要為港澳青年發展多搭台、多搭梯,幫助青年解決在學業、就業、創業等方面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創造有利於青年成就人生夢想的社會環境。”

  香港經濟在經過高速發展後,近年來受國際、本港等多種因素影響增速減緩,年輕人就業、生活等各方面壓力增大。也有人認為,相較於上一世代,現在的青年一代缺乏衝勁、幹勁、闖勁、拼勁。他們對物質生活的期望過高,創造物質生活的能力卻較低。上述兩種主、客觀原因造成當下香港年輕人生活壓力增大,並引起對政府不滿進而參與抗議行動。要緩解這種矛盾可以從兩方面著手——“授人以魚”並“授人以漁”。所謂“授人以魚”,是指從社會福利、就業機會等方面進行幫助。“授人以漁”則是指激發青年的創業激情並為其創業提供物質上、精神上必要的幫助和支持,應將主要精力放在這方面。

  第三,構建並傳播國家的正面形象。

  如前文所述 ,回歸初期港人的“中國人”認同比例並不低,表明港人,尤其是年輕人,並非“天然獨”,其身份認同受重大事件、中央對港政策,以及媒體影響會產生波動,我應充分利用傳播媒介的宣傳,增加香港青年對國家的正面認識。同時,也應開誠佈公地將自身存在的不足、造成不足的原因、克服不足的計畫等問題加以介紹。在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很多事情無法隱瞞,與其讓別有用心者片面誇大地抹黑,不如自己和盤托出,降低誤解。

  第四,循循善誘,幫助香港青年樹立正確的國家觀念和家國意識。

  習近平在視察香港時指出,香港“對國家歷史、民族文化的教育宣傳有待加強”;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們堅持愛國者為主體的‘港人治港’、‘澳人治澳’,發展壯大愛國愛港愛澳力量,增強香港、澳門同胞的國家意識和愛國精神”。

  在中西文化交融的香港,香港青年的價值觀深受西方影響,呈現明顯的多元化趨勢,有著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培養青年國家意識和愛國精神的培育尤其需要增強文化感召力,支持特區政府開展國民教育,以中華文化為紐帶促進香港與內地的文化交流,引導香港同胞尤其是青年一代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讓愛國愛港的核心價值和光榮傳統薪火相傳。熱愛祖國必先認同祖國,認同祖國需先瞭解祖國。應引導香港青年深入瞭解香港和國家的昨日今天,清醒認識香港的政治地位,切身體會香港和國家的關係,全面準確領會“一國兩制”,樹立強烈的國家意識,正確處理家國關係。

  註釋:

  ①“後物質主義”的概念由政治及社會科學家朗奴·英高赫於1970年代在他的著作《寧靜革命—後物質主義價值變遷》裡所提出。該理論認為,個體對多項目標的追求依從一個循序的等級,即個體會首先追求基本生活需求標準的保證,一旦基本生活所需保證了,他們的焦點會轉移到非物質的物品。根據英高赫對亞伯拉罕·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的詮釋,經常經歷經濟上缺乏的人,會把經濟需要、經濟增長和安全需要例如強大的國家保衛系統、法律與規矩等,放到一個比較高的位置。另一方面,在物質生活上過得豐足的人,會認為個人進步、自由、政府所給予的公民權等比較重要,從而放到一個較高位置。他們要求一個人道主義的社會,并且希望維持一個清潔而健康的環境。雖然這些未可盡歸功於經濟發展,但經濟發展確實提供了機會,讓群衆轉型為有組織的市民,有實力要求更公平的資源分配。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9年5月號,總第257期)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