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文獻計量學視域下的《中國評論》
——以近三年《中國評論》刊載的文獻為研究對象
http://www.crntt.hk   2018-05-16 00:20:46
 
  區域分佈分析

  樣本文獻的署名機構是樣本文獻區域分佈的重要參考指標。關於研究機構的統計,需要說明的是,為避免評估不當,只統計每篇文獻的第一署名單位。495篇有效樣本文獻中,有16篇文獻第一署名單位不詳,予以剔除,剩餘479篇樣本文獻,經統計,有99所研究機構入圍。其中包含有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實務部門等各類機構。就研究機構的學術成果數量而言,如表3所示,前10名包含了11所研究機構,這11所研究機構發文總量達259篇,占比52.3%,可以說這11所研究機構是《中國評論》刊文的主力軍。其中中國社會科學院以52篇獨佔鰲頭,這一佳績要歸功於王建民(7篇)、李理(6篇)、王鴻志(6篇)、修春萍(6篇)、朱磊(5篇)等專家學者在港台研究領域的筆耕不輟、精雕細琢。上海東亞研究所以34篇位列第二,台灣大學第三(28篇)。值得一提的是,在前10名研究機構中,武漢大學與其他研究機構相比較,並不佔據政治、經濟、文化或者是地理位置的優勢,但其能突出重圍,主要是得益於武漢大學兩岸及港澳法制研究中心在該領域的開創性研究,為武漢大學在港台領域的研究地位奠定厚實的基礎。據統計,美國紐約大學、韓國外國語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馬來西亞馬來亞大學等十餘所國外高校也有文章上榜,這些現象表明越來越多的研究主體關注台灣問題和香港問題的研究。

  如圖2所示,研究樣本文獻在地域分佈上呈現出“一超多冷,冷熱不均”的格局。北京以170篇文獻遙遙領先,台灣、上海、香港、廈門等地的入圍均是源於政治、經濟、文化或者是地理位置的先天優勢,而以武漢為首的中部地區城市入圍,確屬難能可貴,武漢市的突圍還是倚仗武漢大學這支老牌勁旅作為主攻發力。從樣本文獻研究機構(前10名)與地域(前10名)分佈的規律中,我們不難發現,在台灣問題和香港問題研究領域中,研究水準與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水準之間存在高度正相關關係。

  圖2:樣本文獻地域(前10名)分佈圖(2014.8-2017.9)

  研究主題分析

  以時間軸為主線,對近三年來《中國評論》刊載的495篇文獻的選題逐一甄別,發現《中國評論》刊載文獻在不同時段表現出不同的研究熱點,所刊文獻的選題與時政熱點息息相關。以下主要圍繞幾個選題熱點進行闡述。

  一是2014年台灣地區“九合一”選舉。2014年台灣地區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又名為2014年台灣地區“九合一”選舉,於2014年11月舉行,由台灣地區“直轄市”選出新一屆的“直轄市長”、“直轄市議員”,並選出新一屆的“縣市長”、“縣市議員”、“鄉鎮市長”、“鄉鎮市民代表”、“村里長”以及“山地原住民區長”、“山地原住民區民代表”。此次選舉與往常不同,將“直轄市長”、“直轄市議員”選舉與“縣市長”、“縣市議員”選舉合併舉行,以減少選務經費,降低社會成本。2014年11月29日,選出6名“直轄市”市長,16名“縣市長”,375名“直轄市議員”,532名“縣市議員”,198名“鄉鎮市長”等。據台灣地區“中選會”統計,在22個“縣市長”中,國民黨籍參選人獲得6席,民進黨籍參選人獲得13席,另有3席為無黨籍人士當選。圍繞2014年台灣地區“九合一”選舉這一選題,《中國評論》從2014年10月號開始就有刊文對此次選舉進行預測以及分析選舉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如湯紹成教授的《台灣2014年地方選舉觀察》(2014.10)、王昆義教授的《“九合一”選舉對台灣及兩岸關係的影響》(2014.11)等。而在選舉結束後,一大批關於選舉對島內政治及兩岸關係影響的文獻被刊登出來,如王昆義教授的《“九合一”選後台灣政治與社會的轉變》(2014.12)、修春萍研究員的《“九合一”選舉與未來兩岸關係發展》(2015.1)、潘錫堂教授的《論“九合一選舉”後國民兩黨的機遇與挑戰》(2015.2)等。

  二是“一帶一路”建設。“一帶一路”建設自2013年提出以來,已經上升到國家重點戰略的高度,“一帶一路”旨在加強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合作,加快區域一體化的進程。如何把握好“一帶一路”契機,加快兩岸經貿合作的制度構建,已經成為重要課題。 圍繞這一課題,《中國評論》刊載了一批成果,如《“一帶一路”帶動沿線區域國家均衡發展》(謝明輝,2015.2)、《對“一帶一路”的國際政治考察》(李義虎,2015.5)、《“一帶一路”建設與中國外交》(郭震遠,2015.8)、《“一帶一路”:21世紀中國發展戰略》(周建閩,2015.9)、《兩岸產業合作與“一帶一路”建設》(張冠華,2017.4)等。

  三是2016年台灣地區領導人換屆選舉。2016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又稱2016台灣“大選”,於2016年1月16日舉行投票。2016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候選人為:1號中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及搭檔王如玄,2號民主進步黨主席蔡英文及搭檔陳建仁,3號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及搭檔徐欣瑩。對於此次台灣“大選”的相關問題,各方也在進行積極的預測和探討。《蔡英文如何脫困邁向執政之路》(蘇進強,2015.5)、《兩岸關係仍是2016選舉的主軸》(潘錫堂,2015.6)、《台灣兩個女人如何開戰》(王昆義,2015.7)、《“朱立倫時代”國民黨發展初評》(劉世洋,2015.8)、《宋楚瑜參選2016的政治策略》(黃宗昊,2015.9)、《台“大選”期間“九二共識”的現狀與超越》(周天柱,2015.10)等文獻均是圍繞台灣地區領導人換屆選舉這一議題展開。

  四是2016年台灣地區第三次政黨輪替後的兩岸關係。2016年1月16日,台灣地區領導人與“立委”選舉結果揭曉,不僅國民黨慘敗、蔡英文上台,而且民進黨全面執政。蔡英文上台後面臨問題眾多,一是民進黨全面執政與民意信任度有限之間的矛盾,二是“團結台灣”的目標與分裂台灣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三是民意期待改變台灣經濟社會現狀與民進黨執政能力不足之間的矛盾,四是外在國際嚴峻局勢與台灣內部尋求共識困難之間的矛盾,五是“維持兩岸現狀”的目標與不放棄“台獨”立場之間的矛盾。 這些問題也成為《中國評論》刊文的熱點選題,尤其是台灣地區第三次政黨輪替後的兩岸關係走向問題。如《進入“危機管理期”的兩岸關係》(蘇起,2016.2)、《台灣“大選”後兩岸關係走向何方》(嚴峻,2016.2)、《選舉性質變遷與兩岸關係未來》(黃清賢,2016.2)、《民進黨執政後兩岸政策走向與對策》(吳鵬,2016.3)、《民進黨上台後對大陸政策的預估》(林岡,2016.4)、《台灣政黨輪替與兩岸關係的未來發展》(吳政峰,2016.4)等文獻都是關於台灣地區第三次政黨輪替後的兩岸關係走向這一問題的研究成果。

  五是2016年蔡英文“520講話”評析。2017年5月20日,蔡英文上台屆滿一周年,蔡英文發表就職一周年講話。《蔡英文520講話評析及兩岸關係前瞻》(倪永傑,2016.6)、《由蔡英文就職慶典與演說測其執政導向》(熊玠,2016.6)、《試析蔡英文520談話與兩岸關係發展前景》(張百達,2016.6)、《蔡英文“憲法”論述的“進”與“退”》(王英津,2016.7)、《蔡英文當前兩岸政策解析及未來兩岸關係展望》(林凱山,2016.7)、《蔡英文兩岸關係政策總體分析》(郭震遠,2016.8)、《蔡英文執政初體驗與兩岸民意危機之破局》(祝捷,2016.9)等文獻都是這一選題項下的研究成果。

  六是習近平總書記的對台思想研究。十八大以來,台海風雲變幻,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受到嚴峻挑戰。面對日趨複雜的台海局勢,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系列關於台灣問題和兩岸關係的新思想、新戰略和新理論。習近平總書記對台重要論述,已經構成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對台工作建構了思想基礎和行動指南。 而這一議題也成為《中國評論》2017年的重大選題,從2017年1月號至今,基本每一期都有刊載這一選題的相關成果。如《習近平對台思想與頂層設計》(郭偉峰,2017.1)、《習近平對台思想的核心理念:兩岸命運共同體》(周建閩,2017.1)、《習近平總書記對台重要論述的語言藝術》(祝捷,2017.2)、《論習近平對台思想:延續、突破和創新》(王英津,2017.3)、《習近平對台工作重要思想論述》(張文生,2017.4)、《習近平對台工作重要思想:目標取向與路徑選擇》(嚴峻,2017.5)、《習近平對台思想統禦性概念: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李逸舟,2017.7)等。

  文獻影響力分析

  關於文獻影響力分析,文獻的被轉載量和被引用率是最主要的參考指標,文獻的被引用程度代表了文獻所述內容被研究同行的認可程度,而文獻的被轉載量不僅與文獻內容相關,還與文獻作者的知名度以及研究主題的契合度相關。從目前現有的評價系統來看,並沒有一個專門的研究機構統計《中國評論》所刊載文獻的被轉載量和被引用率,但這並不影響《中國評論》所刊載文獻的被轉載量和被引用率。《中國評論》所刊載文獻不僅僅通過紙媒以及中國評論新聞網自有媒體進行傳播,台灣地區“中央網路報”的“兩岸交流”板塊亦定期對《中國評論》刊載的部分文獻全文轉載。另一方面,無論是大陸學者還是港澳台學者發表在《中國評論》的文獻,都有可能在寫作過程中被引用。舉例之,《共同體:兩岸統合與第三憲的梁柱》(張亞中,2009.10)被《論憲法資源在兩岸政治關係定位中的運用》(周葉中、祝捷,《法商研究》2013年第5期)一文引用;《一中三憲:重讀鄧小平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張亞中,2009.8)和《論兩岸和平協議的三大支柱和階段性進程》(杜力夫,2012.8)被《論兩岸和平發展中的“憲法共識”》(杜力夫、游志強,《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4期)同時引用;《“治權”概念史研究》(段磊,《惠州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4期)一文引用了《也談兩岸關係中的主權與治權》(杜力夫,2014.11)。刊登在《中國評論》的文獻被引情況不止於此,囿於篇幅所限,在此不一一列舉。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評論》所刊載的文獻在海峽兩岸學者群和相關政策研究部門中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影響力。

  結論

  本次研究通過對近三年《中國評論》刊載的495篇文獻的計量統計和視覺化處理,以縱橫淺深四主線為綱,就《中國評論》的欄目設置、作者屬性、區域分佈、研究主題等指標展開測算。發現以下幾個規律:

  (1)就研究主體而言,《中國評論》刊文的高產作者、高產機構及高產地域相對集中,台灣問題和香港問題研究的繁榮程度與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水準存在一定的契合關係。

  (2)就研究主體的學歷和職稱結構而言,伴隨著學術界的激烈競爭與淘汰,《中國評論》刊文呈現出高學歷、高職稱的傾向,說明台灣問題和香港問題的研究需要學術的積澱與傳承。

  (3)就研究內容而言,《中國評論》刊文深受時政熱點影響,在不同時間段表現出不同的研究熱點,與當下時政熱點息息相關,關於台灣問題的研究成果一直是《中國評論》刊文的重點對象,影響廣泛深遠。

  總體而論,《中國評論》堪稱兩岸關係研究領域權威性刊物,在海峽兩岸學者群和相關政策研究部門中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影響力。

  參考文獻:

  〔1〕參見邱均平、王曰芬等:《文獻計量內容分析法》,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版,第123、192頁。

  〔2〕參見邱均平:《資訊計量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93頁。

  〔3〕參見江國華、韓玉亭:《中國法律解釋理論演化路徑檢視——基於法學類CSSCI來源資料庫的分析》,載《法學論壇》2015年第1期。

  〔4〕肖文、潘家棟:《“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兩岸經貿合作的新路徑》,載《台灣研究》2016年第2期。

  〔5〕參見嚴安林:《蔡英文上台後的兩岸關係走向》,載《台灣研究》2016年第1期。

  〔6〕祝捷:《習近平總書記對台重要論述的語言藝術》,載《中國評論》2017年2月號。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8年4月號,總第244期)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