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29日電/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財稅體制在治國安邦中始終發揮著基礎性、制度性、保障性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財稅體制改革不是解一時之弊,而是著眼長遠機制的系統性重構。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現代預算制度,優化稅制結構,完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財政轉移支付體系是一個國家財稅管理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完善的財稅管理體制離不開科學規範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的支撐。
經濟日報發表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央財經大學校長馬海濤文章表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通過加強財稅體制改革頂層設計,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向縱深推進,中央與地方收入劃分進一步理順,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改革持續深化,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與地方財政關係逐步形成。隨著財政轉移支付結構進一步優化,預算執行進度明顯加快,預算公開力度不斷加大,績效管理穩步推進,在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我們要充分認識完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的重要意義,調動中央與地方積極性,協同推進相關改革。
財政轉移支付助力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
文章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財政轉移支付為推進共同富裕提供動力,為區域協調發展注入動能,從多方面助力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
在地方財政收入既定的情況下,中央政府通過實施財政轉移支付,能夠直接提升地方財力水平,使地方政府增加財政支出規模的能力相應增強。財政轉移支付對居民收入的影響,主要是通過社會保障支出和財政補貼支出來實現。社會保障支出主要用於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和社會優撫等方面,增加社會保障支出有利於促進收入分配公平。財政補貼支出主要採取價格補貼、職工生活補貼等形式,有利於保障低收入群體的基本生活,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就一般性轉移支付而言,一方面可以通過提高地方政府的公共支出水平,增加地方性公共產品消費,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另一方面還能夠增加當地居民的消費,有利於提高當地居民的福利水平。接受中央財政補助的地方政府,無論是將轉移支付資金用於經濟發展,還是用於基本公共服務、基礎設施、人民生活等領域,都會對該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隨著欠發達地區公共支出水平的提升,各個區域間的發展差距會逐步縮小,因而可以達到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目的。
財政轉移支付還有利於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線。一般性轉移支付實際包含了兩個層面的均等化內容:一是地方財政能力均等化,二是公共服務均等化。財政能力均等化是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前提和資金保障,而公共服務均等化又是財政能力均等化的目標。
完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需協同推進相關改革
文章認為,完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涉及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中央與地方關係,是一項複雜的系統性基礎工程,應協同推進相關改革,妥善處理利益關係,與相關財稅體制改革形成合力。
|